两千五多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后传法四十五年。但在前面的二十年里,释迦牟尼佛并没有为弟子们制定诸多的学处[1]。
当时,首席弟子舍利弗,为了能让佛法久住,恳请释迦牟尼佛为弟子们制定学处。但释迦牟尼佛说,如来自知其时,在僧团中还未出现“有漏法”之前,如来不会为弟子们制定学处[2]。
事实上,当时的比库(比丘)僧团,实无垢秽、无过患,离污浊,住于清净真实之地。
佛陀告诉舍利弗,这五百比库众中,最劣者也是入流者(须陀洹),不会退堕恶法。
而在制定学处之前,佛陀只以“教诫巴帝摩卡”[2]教导诸比库:
忍耐是最高苦行,诸佛说涅槃最上;
恼他实非出家人,害他者不是沙门。
莫作一切恶,具足于诸善;
净化其自心,此是诸佛教。
不谤不恼害,护巴帝摩卡;
于食知节量,居边远住处;
致力增上心,此是诸佛教。[3]
----------------------------------------------------------------
佛经原文[4]:
时,长老舍利弗于独坐静思时,心作如是念:“有何佛世尊之梵行不久住耶?有何佛世尊之梵行久住耶?”
如是,长老舍利弗于晡时从静坐处起,至世尊处,敬礼世尊,于一面坐。
于一面坐已,长老舍利弗向世尊作是言:“世尊,我于独坐静思时,心作如是念:‘有何佛世尊之梵行不久住耶?有何佛世尊之梵行久住耶?’世尊,有何佛世尊之梵行不久住耶?有何佛世尊之梵行久住耶?”
[佛陀言:]“舍利弗,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之梵行不久住,拘楼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4]之梵行久住也。”
[舍利弗问曰:]“世尊,以何因缘,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之梵行不久住耶?”
[佛陀答言:]“舍利弗!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疲厌而不广为声闻弟子说法,虽彼等有少数契经、祇夜经、授记经、偈经、自说经、因缘经、本生经、未曾有经、方等经,但不为弟子制立学处,不教示波罗提木叉。此等诸佛世尊,及随佛觉悟之大声闻等灭后,由种种名、种种族姓、种种血统、种种家系出家之后来诸弟子,令其梵行速灭。
舍利弗,譬如置于板上之种种花,不以线串摄,则风将吹散破碎之。其因由为何?乃不以线串摄故也。
舍利弗,正是如此,彼诸佛世尊、大声闻灭后,由种种名、种种族姓、种种血统、种种家系出家之后来诸弟子,令其梵行速灭也。然此等诸佛以其心,知声闻弟子之心,不疲厌教诫。
舍利弗,往昔毗舍浮佛、应供、等正觉,于某怖畏林中,以其心知千比丘众之心,而教诫之:‘应如是思惟,不应如是思惟;应如是作意,不应如是作意;此应舍,此应具足而住。’
舍利弗,受毗舍浮佛、应供、等正觉如是教诫之千比丘众,离执着,由诸漏解脱其心。
舍利弗,其时,对于怖畏林之恐惧,凡未离欲者,入此林中,身毛皆竖。
舍利弗,此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之梵行非久住之因缘也。”
[舍利弗问曰:]“世尊!然而拘楼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之梵行能久住者,是何因缘耶?”
[佛陀答言:]“舍利弗!拘楼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不疲厌为声闻弟子广说正法,多为彼等说契经、祇夜经、授记经、偈经、自说经、因缘经、本生经、未曾有经、方等经,为弟子制立学处,教示波罗提木叉。此诸佛世尊、随佛觉悟之声闻等灭后,由种种名、种种族姓、种种血统、种种家系出家之后来诸弟子,令其梵行久住也。
舍利弗,譬如置于板上之种种花,以线串摄,则风不能吹散破碎之。因何而然?乃是以线串摄故也。
舍利弗,正是如此,诸佛世尊、大声闻等灭后,由种种名、种种族姓、种种血统、种种家系出家之后来诸弟子,令其梵行久住。
舍利弗,此是拘楼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梵行久住之因缘也。”
尔时,长老舍利弗,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向世尊处合掌而白曰:“世尊,今正是时。善逝,今正是时。世尊,为诸弟子制立学处,教诫巴蒂摩卡,如此,能使梵行久住也。”
[佛陀曰:]“舍利弗,汝应待之。舍利弗,汝应待之。如来自知其时。舍利弗,于僧众中尚未发生何等有漏法时,如来不为声闻弟子制立学处,不教诫巴蒂摩卡。
舍利弗,僧众中若生起某一类有漏法时,是时,如来当为声闻弟子,为彼等断诸有漏法、制立学处、教诫巴蒂摩卡。
舍利弗,僧众尚未历久而庞大时,僧众中尚不生起某一类有漏法。舍利弗,若僧众已历久而庞大时,僧众中当生起某一类有漏法。是时,如来为诸弟子,为彼等断诸有漏法、制立学处、教诫巴蒂摩卡。
舍利弗,僧众尚未扩展而庞大时,僧众中不生起何等有漏法。舍利弗,僧众已扩展而庞大时,僧众中当生起何等有漏法。是时如来当为诸弟子,为彼等断诸有漏法、制立学处、教诫巴蒂摩卡。
舍利弗,僧众尚未得大利养时,僧众中不生起何等有漏法。舍利弗,僧众得利养而庞大时,僧众中当生起何等有漏法。是时,如来为诸弟子,为彼等断诸有漏法、制立学处、教诫巴蒂摩卡。
舍利弗,僧众尚未得多闻而庞大时,僧众中不生起何等有漏法。舍利弗,僧众得多闻而庞大时,僧众中当生起何等有漏法。是时,如来为诸弟子,为彼等断诸有漏法、制立学处、教诫波罗提木叉。
舍利弗,比丘僧实无垢秽、无过患、离黑法、住于纯净之真实地者。舍利弗,实然,此等五百比丘众中,最劣者亦证入须陀洹,不堕恶趣,已决定趣向正觉者。”
----------------------------------------------------------------
五十芥注:
[1]学处,巴利语sikkhapada,意为学习规则,行为规范、戒条。
[2]巴蒂摩卡,巴利语patimokkham,直译为“护解脱”。多义,如:“戒巴蒂摩卡”,比库、比库尼戒律的别称;“经籍巴蒂摩卡”,为僧团每半月念诵的戒经。
北传佛教依梵语Pratimoksa音译为,“波罗提木叉”,或“钵喇底木叉”。
[3]出自,《南传三藏·经藏·小部·法句经》
[4]出自,《南传三藏·律藏·经分别》
[5]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楼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为过去六佛。
南传佛教依巴利语,音译为:
维巴西(Vipassa)
西奇(Sikha)
韦沙菩(Vessabhu)
咖古三塔(Kakusandha)
果那嘎马那(Konagamana)
咖沙巴(Kassa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