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杂记(53)《人是如何学习的》笔记2

原文

为了发展在探究领域的能力,学生必须(a)具有事实性知识的深入基础(b)在概念框架的情境中理解事实和观念(c)用促进提取和应用的方式组织知识。(P15) 

感受

反复读,不太懂。结合欧的学习笔记,自己查阅资料,慢慢梳理。

什么是“事实性知识”?

度娘说:“如果把大脑比作一台计算机,事实性知识是输入的文档,数据,图片等信息。我的理解,就是日常教学中罗列出来的那些可以用语言描述的基础知识点或事实信息,能够直接加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类似,与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对应吧。 

小学,特别是小学低段语文的学习,为人的后续学习打基础,一定要夯实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的读写顺畅,能够通过阅读,快速而准确地提取相关信息。

什么是概念框架的情境中?

这里涉及到上位概念。上位概念是指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概念或命题。新学习的内容与学生大脑中的上位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比如:苹果、梨的上位概念是水果,水果、干果的上位概念是食物。一般情况下,是通过“异中见同”。把一组不同的事物概括为一类事物,并形成一个概念(一个上位知识),即“概念框架。 

在语文练习题型中的“ 把下列物品分一分类”,其实就是帮助学生形成上位概念。在识字教学中的归类识字,也是属于建立孩子上位概念的教学。在中高段的阅读教学中,明确课文的体裁,进行问文体分类教学,也是渗透上位概念。

当认知结构中有稳定而清晰的上位概念、原理来理解、同化下位事实或问题情境时,人们对问题的认识就可以做到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或者说能够“由表及里”,洞察本质。概念框架是抽象的,概念框架的情境是具体的。

我明白了自己的文字为何浅白,即使是关于教育的记录,都处于现象的罗列,具体做法的记录,感性的表达,缺少有条理的深入分析。我的大脑里,缺少稳定而清晰的上位概念,不知道如何追问本质,即使处于概念框架的具体情境中,也只能将当时情境浅浅一记。

读书,深入地读书,找到那些核心概念的关键词,联系实际去品味,咀嚼,学以致用,刻意联系,才有希望达到顺畅地、自动化地提取自己想要的上位概念。

什么是“用促进提取和应用的方式组织知识”?

我的理解是将所学知识结构化。就是能将吸收的信息联系起来,整合到一个结构框架(概念框架)中去理解。平常教学中,引导孩子理解重点词句,总喜欢把那些关键的内容放到一个更大的知识背景中去理解,应该是顺应这种理念。例如,学习古诗,感悟古诗的情感,一定会带着学生了解诗人,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以及诗人写这首诗歌的背景。

回头再思考,上位学习有哪些特点呢?

上位学习的过程,是将下位知识间的共同特征找到,将其形成一个上位的新概念的过程。

尖子生的突出特征是善于将知识建立联系,善于将大脑的已有知识同化新知识,学生获得了异中见同的同化思维过程,尤其是上位同化思维过程,改善了思维水平。

上位学习的过程比获得上位知识更重要。过程促进思维的深刻性,深加工的思维过程将促进知识的保持。

这给我的教学怎样的启发呢?

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并不是越快越好。因为越快,说明学生缺乏深度加工,一味强调反应快,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深度加工能力。对于那些看起来热热闹闹的课堂,我一直保持警惕。有些课堂里,特别是公开课,生怕孩子不配合,出现冷场。一个问题抛出,只听见老师不停地叫孩子“你说”“ 你说”“你来说”,听后一味鼓励“你真棒!”至于孩子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似乎并不在意。

反思我的课堂里,热闹的时候很少,倒是沉静阅读的时候居多。提出问题后,不会急于请孩子回答,留给孩子思考的时间,提醒孩子多想一想,尽量把问题想得更全面,同时思考怎么表达才可以将自己的想法有条理地表达清楚。当有一个孩子分享自己的想法时,不允许其他孩子举手,而是安静倾听他人的发言,只有听懂他人发言后,才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我需要继续保持这种理念,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是否与上位概念发生联结和同化。

“高手与新手比,并不总是处理问题快,高手总是先用时间进行分析,在框架概念中分析,而新手直接就开始处理问题。”回到语文课堂里,一个“大问题”抛出,不要着急马上请学生发表见解,也不要急于小组合作。那个时候想要举手发言的学生,处于新手状态,停留在直接解决问题的浅层次学习。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留足,静默阅读,勾画批注,整理自己的想法,尤其重要。

超链接阅读《认知层次理论图》,可以发现,记忆、理解、应用属于低阶思维,分析、评价、创新属于高阶思维。在保底目标的支持下,刻意设计高阶思维练习,是值得关注的课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杂记(53)《人是如何学习的》笔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