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流量入口是搜索引擎,是应用商店,是社交,而现在的流量入口是内容。因为“内容”这个词所涵盖的意义太多。
消费者并不带有明确的消费意愿,但是充满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把这种向往变为实实在在的消费行为,那么我们需要把还在【需求】节点的这种模糊期待通过【刺激】移植在具体的商品或服务上。相比于交易型电商的“给你想要的商品和服务”,内容型电商更多的是“告诉你应该买什么来提高生活质量”。
在内容型平台上,消费者更多的是在找乐子,消费一个有趣的视频、一篇游记、一篇资讯,对于信息并没有防范心理,消费者更容易记住的是奇特的、不同寻常的内容,也就更容易关注到商品的亮点、奇特属性。
在内容型平台上,因为用户更容易进入单独评估、更多地被动接受信息、更少地顾虑和找茬,导致用户更加容易接受感性信息、享乐产品、新奇产品、复杂产品和有缺陷但总体有亮点的产品。
微信电商的正确姿势是内容电商+个性化推荐。
2016年7月,文怡在公众号上销售一套618元的砧板,第一次上线3000件,瞬间被抢空,后来又上了两次,每次一万件,依然被秒抢。“企鹅和猫”推出的100克售价158元的开心果酱,上架两小时破千单,4000瓶在两天内售罄,充分说明了内容电商的价值和高效。
微信天然有做内容电商的基础设施和大数据,微信拥有最全的用户数据,无论是用户的社交关系、用户的聊天内容、用户的工作生活轨迹、浏览记录、好友特征等等共同构成了微信的个人用户大数据,这样的大数据包含用户互联网生活的各个方面。
因此在微信体系内用户的信息是最为立体的,同时微信拥有最强的内容平台——公众号,因此将内容和用户的消费倾向结合,为用户针对性的推荐电商是最高效、精准的,同时这样的模式也是最个性化和长尾化的,为每个人推荐适合的电商产品的转化率也无疑是最高的。
更可怕的是,微信拥有用户的社交关系,试想当你准备买一件数码产品时,系统提示你有100位好友浏览过该产品,其中50位好友购买过并给与5星好评,是否会增加你的信任成本,进而对你下单有所促进?
对内容型电商产品的总结
1、消除用户购物心态
用户的购物心态是内容型电商产品应该极力避免的,产品的设计上避免出现过多直接的商业元素,比如现在线下的商超都在转型为休闲娱乐一体的生活社区,人们不再是因为购物才去,在用户的心智中那应该是一个度过周末休闲时光的好去处,轻松、愉快还能购物。
2、确保内容质量
淘宝、京东的内容板块成了商家的广告牌,而小红书能保证推荐的10篇文章中仅两篇带有商品链接,内容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内容产品的生死,对于内容一定要做好严格的把控措施。
建议产品初期以PGC方式运营,内容的质量有保证且好管理,更能快速沉淀出第一批种子用户,但在后期完全靠买手生产内容一定是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的,这时加入UGC的内容运营方式,引导用户自我生产内容,参与感本身也是用户的基本需求之一,能极大提高用户对产品的依赖度。
3、供应商、商品的选择
内容型电商不像交易型电商平台,引进越多商家、越多产品越能吸引流量,内容型电商对产品要求不在多,贵在精,内容型的平台本身就对富含人文气息、新奇特的商品具有加成效果,因此商品信息本身就是内容的一部分,一个好的商品应该是自带内容。
我写的这篇文章,你读了,读完关窗口完事,整个流程就完成了,把这篇文章看作一个产品,它的生命周期在读者阅读完成,就结束了。但是对于内容电商,这不是终点,读者读完能完成一次购买,这才是终点。
我不否认内容电商们所创造的部分内容同样具有可读性和知识性,但是从它们最终目的的不同,一定会导致创造内容本身手法的不同。
如果目的是激发购买,那么使用更容易激起情绪的写作手法通常会有更好的效果,因为大部分内容电商销售的商品都不是必需品而是冲动消费品,短期的情绪波动会带来更大的销量。
消费升级环境下,内容产业的核心目的是帮助人们做出更好的选择,这个目的一般通过购物指南、商品评级等内容实现。
内容产业的另一个隐藏目的是提高人们的自我期待,进一步刺激消费。刺激的对象是国内新兴中产阶级,对标的群体是欧美中产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