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

    今年8月份女儿刚好满4周岁,我琢磨着孩子已经比较懂事了,感觉可以开始自己内心“蓄谋已久”的一项小计划,制作打印了第一份女儿“必办事项”打卡表,我的初衷是通过引导孩子对某一件小事的每日打卡,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正向循环,时间看得见。(这里受王潇潇洒姐趁早的理念影响较大)

    为了让孩子能够接受这种打卡机制,我要先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于是我也参与打卡,参照我的前同桌小狮子王后的打卡表格,在一张A4纸制作了一份打卡表——上半部分是我的打卡事项,下半部分是孩子,表格最左侧的当日必须完成的打卡事项(因为女儿不识字,所以我会加上简笔画让女儿看得懂),右侧大片空白区按日切割,每天一个事项一个小空格,如果完成了,就打勾。

    我从8月8号才正式开始制作亲子打卡表,一般是15天或10天一张表格,每当前一张打卡表完成,我便适当根据我与女儿的执行情况,调整打卡内容,制作下一张打卡表格,到11月末一共完成了8张打卡表格,大致打卡内容如下:

8.8-8.22:

妈妈:看行业帖子-写作-日记-看书-运动

女儿:画月亮-看书-运动 


8.23-9.7:

妈妈:写作-日记-看书-运动

女儿:画月亮-看书-运动-刷牙 (刷牙是女儿主动要求要加上去)


9.8-9.30:

妈妈:写作-日记-看书-运动

女儿:画月亮-看书-运动-刷牙


10.1-10.15:

妈妈:写作-日记-看书-运动-守时 (这里的守时是提醒我放学接孩子不要太晚,17:20前)

女儿:画月亮-看书-运动-刷牙-守时 (这里的守时是提醒女儿早上上学不迟到,8:30前)


10.16-10.31:

妈妈:写作-日记-看书-运动-守时 

女儿:涂鸦-看书-运动-刷牙-守时 (女儿从每晚观察月亮画大概轮廓变成乱画一通,于是我改成涂鸦,让她自由发挥)


11.1-11.10

妈妈:写作-日记-看书-运动-守时-趁早营-水果(我加入了一项趁早时间管理的计划,需每日打卡)

女儿:涂鸦-看书-运动-刷牙-守时-水果-英语(吃水果是女儿主动要求添加的,英语是我从女儿每日看书里面分离出来的,每晚边看边听一点典范英语,我告诉女儿这项打卡叫做“看floppy”的书,不和她说“学习英语”)


11.11-11.20

妈妈:写作-日记-看书-运动-守时-趁早营-水果

女儿:涂鸦-看书-运动-刷牙-守时-水果-英语


11.21-11.30

妈妈:写作-日记-看书-运动-守时-趁早营-水果

女儿:涂鸦-看书-运动-刷牙-守时-水果-英语

   

    与女儿共同经历过4个月的打卡,从一开始的4项到后面的8项打卡,一些甚至是孩子自己主动添加的,我可以看到女儿身上的一些变化,她每晚睡前跟着我看书听绘本和刷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9月份开学后女儿经常迟到,原因是有时候晚睡,早上起得晚,即使早起,女儿拖沓也会导致迟到。于是在十月份后添加了守时这一项,女儿为了想要打勾,逐渐有了不想迟到的意识,也开始会在吃早餐的时候看时钟走到哪里,提醒我快要迟到了。尽管我们常常会踩点到幼儿园,但是比起以前迟到现象减少得非常明显,连老师也说我们现在早了很多。

    在我看来孩子当下最重要的两件事是运动和阅读,促进身体与头脑发育。在这两项基本事项完成后,逐步添加和分化出英语,刷牙、守时等,目的是把英语渗透进孩子生活,润物细无声般给孩子进行英语启蒙, 把保护牙齿健康,守时的观念传递给孩子。

    也许孩子好强的性格想要完成每一天全部打勾,一段时间下来,每晚睡前,即使孩子困了,如果不完成所有打卡也是强迫性不肯睡,一定要拉着困得不行的我坐起来陪她完成。

    我感到很欣慰孩子这般自律,我不确定目前这些打卡行为对孩子未来将有多大影响,但是应该能对她未来学习习惯和行为塑造多少有些积极作用,我想,持续行为会形成习惯,而习惯会塑造一个人的性格。

    在与孩子完成一页又一页打卡表格后,我有点沾沾自喜,甚至偶尔萌发想晒朋友圈的冲动,但是理智告诉我,孩子不是被父母拿来炫耀的,把内心的冲动压制下去。

    不过,随着打卡进行越来越深入,我渐渐觉察到一些执行得不好的地方:

(1)影响睡眠时间——有时候太晚进到房间,尽管已经很困了,打卡表格中还有等好几项没有完成,女儿想全部打勾,往往全部做下来已经11点甚至更晚,我们变相晚睡了。

(2)应付性打卡——为了让打卡表格每日都能打满勾,女儿在完成如画画涂鸦、运动时,有时马虎应付,求量不求质。

(3)无形的压力——每晚进入房间后,我看到自己未完成的打卡事项,就会产生有一种紧张焦虑感,毕竟自己须以身作则打完卡,又要陪伴孩子打卡,因为阅读与英语必须由我带着女儿读完她才能打卡,同时还要兼顾小儿子时不时在我与姐姐读书时候塞来一本书让我讲,俩娃会争着听自己的书,恨不能分身三个。而女儿方面,有时她困了,看到卡没有完成,也会很焦躁,即使我告诉她可以睡觉了,她还会提醒我她的卡没有打完,要打完才能睡觉,我感受到她也有一些压力。

(4)亲子关系有点小紧张——好几次因为女儿在客厅玩耍看电视拖沓太晚进房间,我已完成自己打卡带着弟弟睡觉了,但是女儿会哭嚷着自己卡还没有完成,叫我起床给她读绘本、读英语,我困极了,会很生气批评她没把重要的事情完成再去玩玩具,被我批评了她会哭得更伤心,于是我不得不忍着强烈困意,十分勉强给她读完两种书。

(5)最重要的一点是,我隐隐感觉孩子是因为感觉到我的要求而打卡,并非发乎本心想打卡完成那些日常该完成的事。

    我想当前打卡肯定是有益处的,只是执行下来出现的那些让我觉察到不太好的方面,但又说不准其本质原因,苦思不得其解。

    直到有一天,我打开樊登读书APP,听到一本新书《内在动机》,我感觉到这本书似乎是在解答我的疑惑。书中重点研究的主题是被外在的东西所强迫和自主自发去做一些事情的区别。如果一个人做事情是来自于内在动机,便很容易出现沉浸的状态。如果是由外在动机去做事,会出现疏离的状态。书中说,过去人们在谈到动机这件事是,总是提问怎么才能够激励他人。但是这个问题提错了,应该去研究另一个话题——怎样创造条件让他人自己激励自己。要让一个人能够理解这件事情对他的意愿,让他能够自己内在地产生一股力量去做事情,促使人们从疏离中负起责任来。

    女儿现在的打卡状态正是被外在动机驱动,打卡表中加入了很多身为母亲的我的主观意志,甚至后期我为了鼓励孩子打卡,还提出奖励,这些都是外在动机,并不能促进孩子自主自发去做那些事情,孩子只是为了打卡而打卡。

    书中有一点击中我,就是如何区分奖赏和及控制。文中举了例子是一个女孩子想到拉小提琴就痛苦,后来找到一个新小提琴老师,她给小女孩一个奖励——只要完成这个曲子或上课,就得到一个“珍宝”玩具,妈妈一下子就发现女孩变了,每天都着急去上课。但是她拉的很快,很急于结束这一个小时。有一天爸爸在家里发现女儿乱拉,她爸爸叫停,但女儿说“不行,我必须得拉,我要得到我的“珍宝”。爸爸说“你不用拉,今天爸爸也会给你这个“珍宝””。在这个例子中,老师的奖励方法很容易将孩子拉入到一种积分体系中,做到了,就给你礼物,做不到就得不到,是有条件交换的,孩子很容易被控制。而爸爸会让女儿不用考虑那个“珍宝”,去爱这个曲子,体会音乐的美好,爸爸做的就是一件正确的事情,给孩子的礼物是为了表达你的开心和喜悦,没有条件交换的,就是奖赏而非控制。反观我在设置打卡表,很明显的结果是,女儿想打上更多勾,获得我的奖励,她陷入了打卡的积分体系,无形中受到打卡表以及我的控制。想到这里我倒吸了一口冷气,这可绝对不是我进行打卡计划的初衷呀。

    我再细细回想这几个月来我与女儿打卡的过程——很多个晚上,我们踏进房间后,尽管女儿已经养成习惯开始逐一查阅她的打卡事项,把已经完成的“守时”、“吃水果”、“运动”打上勾,再去执行其他几项,但孩子总免不了会拖拉,在床上蹦蹦跳跳,和弟弟玩耍,然后我会催促她赶紧完成其他几项早点睡觉。有时候她困了,但是发现还有好几项打卡没有完成,便有些紧张焦虑,我应该能微微感知她当下的压力,但是这种觉察却被我希望她完成打卡成果的动机给淹没了,我偶尔还会因为打卡拖拉批评孩子,给孩子带来不愉快的体验。

    更值得自己注意的一点是,好多次当我问到孩子“今天的打卡你想打完吗?”孩子会回答我“想”,我内心会生出一种“孩子踏上了正向循环培养好习惯”的虚荣感,沾沾自喜。但是现在仔细想想,这种回答可能和自己小时候某些经历很像,小学一二年级时每一次爸爸问我“你想读书吗,你想上学吗”,我都会回答“想”,可是我明白自己内心一点都不想读书和上学,我只是知道爸爸对我的期望,我迎合了爸爸,也每次都会用好成绩让爸爸开心,不敢讲出心中真正想法,这种行为慢慢影响了我的性格,直至现在。女儿在打卡这件事上的表现莫非和幼年时期的自己一样,她感受到我的要求与期望,也不敢讲出真话,迎合了我,害怕我的否定与批评。我很能理解活在他人期待中的痛苦,我很不希望孩子也将如此,我觉得自己应该把打卡先停一停。

  12月的第一天,我没有再打印打卡表了,晚上女儿问我“妈妈,你没打印表格,怎么打卡”,我说“今天晚上不打卡,咱们早点睡觉吧”。女儿的表现似乎有点不大相信,还说她要打卡。第二天晚上,女儿进了房间,还在念叨打卡,我又说“今天晚上不打卡”。第三天早上我送孩子上幼儿园的路上,我轻轻问女儿,“不用打卡开心吗”,女儿点点头,我又问“你想要打卡吗”,女儿小小声说“不想”。我笑了,说“好的,那我们不打卡吧”。

  随着不打卡到现在已经8天了,晚上临睡前我与孩子依旧想看书看书,想玩耍玩耍,我能感受到孩子,以及我自己在没有打卡事项的限制,彼此都放松了不少。我现在头脑中总会想起小九某篇文章中教育孩子提到“巧劲”这个词,这个词太妙了。我想我也应该暗下“巧劲”,把那些希望孩子养成的学习习惯,静静渗透进孩子的生活中,而非列在打卡表中,让孩子像完成任务般硬性执行。下一步,我考虑如《内在动机》这本书中所讲述的方法,让孩子先理解某些行为对自己的意义,激发她自己产生内在动机,发自内心想做后,再引导孩子去完成,到那会再让她自己重新制定自己专属的打卡表也未尝不可。

  在陪伴与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刻体会到,教育孩子就像在做实验,需要不停地摸索与思考、实践,我的想法与观念也需要跟随孩子的实际情况不断迭代。孩子真的是上天赐予我们最好的礼物,不仅给我们父母带来欢乐,还会带来一些成长和改变,感恩。

你可能感兴趣的:(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