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读后感

       缘起于早读会上小伙伴们一起共读《曾国藩传》,当时未购书籍,只是闲来听听大家的分享,有了一丁点的小兴趣,之后在听书APP中又多次听到很多老师推荐该书,最终果断买下了书籍,开启精神之旅。

       我几乎是一口气把书籍看完的,期间有多次灵魂的洗礼,现与大家分享曾国藩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两点。

一:善反思,越挫越勇

 挫折1:科举落榜,“悬牌批责”

       在参加了第六次科举考试后,父亲中,自己未中,还被“悬牌批责”为“文理不通”,这是极其难堪的事情,在当时相当于被全省公示,按常理,谁都扛不住这样的羞辱,但是曾国藩却被激起了斗志,他要破釜沉舟,再一次发奋,挽回自己的颜面。他知道用力不能用蛮力,所以总结过去的学习经验教训,把自己的文章和他人同题作文逐股比对,发现自己的主要问题并对症下药,如此方法帮助他在后续的科举路上攻克了众多难关,一举拿下进士。回想自己当年高考时因语文作文出乎意料的发挥失常而致与重点大学擦身而过,许多年后依然对语文抱着害怕的心态,特别是作文,高考后再也没有提笔写作文章,对比曾国藩的科举之路,我所受的挫折打击根本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重新正视自己失利的原因,并加以改正,多年后的今天我决定在哪跌倒就在哪里爬起,重新提笔写作。

挫折2:长沙之辱

        在长沙,一个堂堂的“副部级”官员,差点让闹事的兵痞给杀了,关键还没处讲理,最后选择“好汉打脱牙和血吞”出走衡阳,继续组建和训练湘军,期间为了湘军免招轻进覆灭之灾,曾国藩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当时挚友江忠源,恩师吴文镕在太平军强大的攻势下,依次兵败自杀,曾国藩两次抗疏拒旨,忍心按兵不动,最后终于上战场试图首战必胜一雪前耻却等来了第一次亲率上阵就首战惨败的局面,羞愧至极,几次自杀未遂,最后命当不绝,湘潭大胜挽救了他的性命。长沙之辱让曾国藩领悟到:对于有志者,挫辱是最大的动力,打击是最好的帮助。咬紧牙关,把挫辱活生生的吞下去,就成了滋养自己意志和决心的营养。

挫折3:江西困境

       九江大败,曾国藩被解除兵权,这让原本自诩为硬汉的曾国藩有点挺不住,举动大异常态,整日生闷气,后经友人推荐读了老庄著作,恍然大悟,他反思自己为人处世的四大缺点:偏激,好名,也就是过于重视自己获得的好名声;喜欢公开批评谈论别人的过恶;做事有始无终;待人接物过于怠慢。那么该怎么做呢?也是四条:做事平心静气,更多的考虑别人的心理,站在他人的角度立场想问题;更多的表扬别人的长处;做事有始有终,越到后来越慎重;待人接物要更诚更敬。蛰伏两年,完成“脱胎换骨”。

       尽管曾国藩人生多次遇到大挫折,但依然没有放弃的原因是因为他发现笨拙的人从小接受的挫折教育多,总是失败,因此“逆商”比较高,抗打击的能力特别强,而且他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二:为国家培养人才不遗余力

      曾国藩的一生对人才问题非常重视,认为这是天下兴衰的关键,因此,选拔、培养人才是挽救清王朝统治危机的重要措施。他的人才实践,分三步。

      第一步是求才。“采访如鸷鸟猛兽求食,如商贾之求财”,曾国藩的周围聚集了一大批各类的人才,幕府之盛,自古罕见,求才之城,罕有其匹。

      第二步是观察。对于每一个应试者,曾国藩均亲自面试,不仅察言观色,还要试之以事,验之有效,做到用之无误。

      第三步是培养。曾国藩认为,人才“大抵皆由勉强磨练而出”即天生大才极少,中等以下的人才皆可以通过培养教育造就出来。他又是一个长于“因材施教”的老师,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正因上述三步,并加之其“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之心,使其幕僚出幕后官至出使大臣5人,军机大臣2人,尚书2人,大学士2人,侍郎3人,北洋大臣1人,总理衙门大臣1人,总督16人,出任总督30人次,巡抚28人,出任巡抚50人次。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通过阅读《曾国藩传》,我发现曾国藩是一个钻之弥坚,仰之弥高的人物,尽管出身平凡,天资平庸,但通过自我管理和不断复盘,加之后续的不懈努力,完成了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变化,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他的人生就像一本教科书一样,指引着我们不断完善自己的精神境界,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坚定的前进。

你可能感兴趣的:(《曾国藩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