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驾竹走

      “笃行”二字,附以古文释义,便有切实履行,专心实行;行为淳厚,纯正踏实之意。由是,此类注解无可厚非地成为众文老生常谈之料;在碎片化阅读时代的浸润下,我们更是干下了不少“笃行”鸡汤。那么,“笃行”一词的新解,在古人口中“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背景下,不妨酿成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在我看来,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除去条条干干,简单地站在文字构成上,华夏的二维构字法就比印欧语系深邃得多。因而,在二维文字的特点层面上,将“笃行”拆开,就赋予其一个别致的见解——马驾竹走。

      何为“马”?学之心也;为何“马”?伯乐相之马也。当年伯乐为楚王寻马,看的不是姿态、成色,而是英气、壮志。“笃行之马”如此,求学之心亦如此;笃行的根本在于学,学习的动力源于心。学习常怀童心,便有了纯粹;常怀好奇,即有了渴望;常怀人民国土,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的志向。千里马之所以日奔千里、驰骋疆域,是因不念坡上的盐车,翘首着蹄下生风而奔逸绝尘之感。 

      千里马要凭伯乐,而笃行的“驾竹”则全需自我。竹历来被盛赞其谦逊气节、昂然不屈,是君子之道,品行之德。由此,“驾竹”便是“驾德”,则成笃行者必承厚德以载物。回眸历朝代明君杰仕,其或盛世兴起、河清海晏,或改革见效、变法告捷;无不始于江山社稷、忧国忧民之大德,尔后励精图治、不务空名。其具“驾竹”以释劳绩,笃行之大成先驱者,为世人拥护,为后人讴歌。

        笃行者,重于行,故“马驾竹”意在“走”也。“驾竹”何走?如觉杅穿皮蠹、磨砺以须,便可即刻登程;期间,“鲜竹”弃“腐竹”,新途踏旧道。有如口尝百草,漫山遍野,误食多饮,方知药性;亦似手撰史记,游烛文案,咬文嚼字,还以真实。“驾竹”往何?笃行怀之德必趋功绩所成之处,是以百草适逢待命挽救之时,史册告竣满圆绝笔之际,随即“竹”固至其应植之地。

      若如述,“马”为学,不失本心而成千里;“驾”淀积以明理,通礼而修身养“竹”;疾而“走”,或往“燕雀之林”,或往“鸿鹄之志”,而后“马驾竹走”皆齐,故曰“笃行成矣”。

      反观当今,在工作中亦需如此,所学的技能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实践,“马驾竹走”以君子品性要求自我,不断学习新事物,充实自身,才能在竞争激烈之社会,独占一偶,悠然看云。

你可能感兴趣的:(马驾竹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