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总结

作为一个刚开始学习精神分析入门的小菜鸟,说实话刚开始时我是听不懂的,尤其是里面的专业术语刚开始读时自己读着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也就没兴趣再读了。幸亏我们的组长许老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老师,她带领大家读书时没有老讲书本,而是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给我们讲,在这样的环境下浸泡了一段时间,有天惊喜的发现老师讲的自己能听懂了。

通过这一年多的学习,我们学习了《精神分析入门》整本书,《客体关系心里治疗》半本书,现在将自己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弗洛伊德他提出了精神分析的两个基本命题:第一,心里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意识的心理过程是整个心灵的分离部分,”;第二,性的冲动,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然后他从过失这一常常被当作微不足道的心理现象入手开始演讲。过失的起因是由于机体的或心理的原因而引起的注意的扰乱。其实,过失如舌误、笔误等是有意义的,在它的背后隐藏着某种“意向”或“倾向”。对干涉的倾向的压制是造成舌误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当然,并非所有过失都有意义,但对过失的意义的研究可以使人们深入到对潜意识的心理活动的认识。然后论述梦的问题。弗洛伊德认为,与过失一样,梦也是健康人所具有的、被忽视的心理现象。梦是欲望的满足。梦也是有意义的,有显义和隐义两种。记得的、可以说出来的梦是梦的显义,被伪装了的、由释梦的工作所揭示出来的是梦的隐义。梦具有检查作用、象征。梦的隐义常常是被压抑的,它常常通过伪装才能出现。

下面再来谈谈意识理论。分为三个系统:潜意识系统、前意识系统与意识系统。那些有意识的过程和内容叫意识系统;那些由注意变成有意识的叫做前意识系统;那些被意识系统所排斥的内容与过程叫做潜意识系统,弗洛伊德所做的主要的新的贡献与发现是关于潜意识系统。精神分析一直被叫做“深层心理学”即潜意识 的心理学。它主要是有关被某一心理力排斥意识之外的心理内容和过程的心理学。

再来看人格理论。随着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系统理解的加深,他认识到潜意思的内容并不像他所预期的那样有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弗洛伊德就心理系统提出了新的假设。这就是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在他的新理论中所提出的每一个心理结构,事实上是在功能上相互联系的一组心理内容与过程。弗洛伊德划分了三个功能相关的“组”或者“结构”,分别称为本我、自我与超我。

粗略地说,本我包括内驱力的心理代表物,自我由必须处理的个人与其环境关系的那些功能组成,超我包括对我们心灵的道德知觉及我们的理想抱负。本我是随出生就有的,而自我和超我是在出生以后某一时间才产生的。弗洛伊德假定本我是由出生时所有的心理结构组成,自我与超我则源于本我,但随着成长过程而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功能性实体。弗洛伊德研究认为:这种分化第一次的发生与自我的功能有关。自我的分化开始于生命的头6或8个月,在2岁或3岁才牢固确立。超我的分化可能要到10岁或11岁才开始。

下面先讨论自我的分化与发展。我们称为自我的这组心理功能,主要是与处理个体与其环境的关系的功能相似。对儿童而言,环境只是作为一个满足或释放(来源于内驱力并构成本我)愿望、冲动及心理紧张的对象。这时心理用于对付环境、利用环境的那部分逐渐地发展成为我们所谓的自我。也就是说,自我即心理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或释放本我而应付环境的那一部分。所以说自我是内驱力的执行者。当然,我们日常所处理的都是自我和本我之间的严重冲突。


心理冲突对产生神神经症的重要性,癔症和强迫症都是由于被忘记的过去的事情所引起来的,在发生这些事情的当时,所伴发的情绪没有得到适当地发泄。任何成为致病的心理事件或经历都必须是该人所自我厌恶的,而且必须强到足以使自我力图避开它或防御它的程度。



如果用一个维度将所有不同的客体关系理论聚集起来的话,那么这个维度就是人际关系所承担的主要角色。客体关系理论家独特的、重要的且单一的论述是:基于适宜的早期人际关系,可以预测最佳发展和个体化。在多数情况下,这种早期抚养关系是与母亲建立的。因为这种关系占据了儿童早期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并且它与情感的满足(和剥夺)密切联系。

想象分裂阶段,使婴儿有了足量满足的经验,过渡客体使婴儿通过这种方式在内心里可以安全地拥有母亲,它们铺平了母亲作为外在客体到母亲作为内在存在的转变之路。自体分裂时期妈妈的影像内化到自己的心里,这个时期最关键的是用到“我″这个词。儿童通过产生一副母亲的心理映像来保存母亲,可以使母亲卷入内部对话中。认同分裂始于儿童期,延伸扩至成人期。


以上就是我的一点读书心得,很开心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小组十五位小伙伴的陪伴,如果没有大家的鼓励是很难坚持到现在的,让我们在新的一年共同努力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