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柳传志、宗庆后等商界大佬练摊史

你离大佬的距离,只差一个“地摊”?

人间烟火,中国生机。

李克强总理点赞的“地摊经济”一夜成了风口?!

6月3日,“地摊经济”刷爆朋友圈,“摆摊神车”五菱领衔的地摊概念股一路飞涨,五菱市值一度暴涨5亿港元。《城市地摊财富秘籍》等地摊指南也迅速流行起来。就连“城管喊你出来摆摊”也不再是调侃,而是真实的KPI。

互联网公司自然也不愿缺席这次“全民练摊”,腾讯推出“地摊招聘”,滴滴则通过“摆地摊”推出乘车优惠券,唱吧创始人陈华街头摆摊尬唱,赚足了眼球。

6月4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将以推动发展小店经济为主要抓手,加快小店便民化、特色化、数字化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上海等27个城市明确提出鼓励地摊经济。北上广深等地网友则纷纷绘出了最佳摆摊地点地图。

经济繁荣需要川流不息的大动脉,也需要活跃的毛细血管。末梢恢复活力,才是对疫情期间的沉寂最有力的反击。

摆地摊看似充满江湖气,却无房租、成本低、机动灵活,直接触达顾客需求,商业模式一试便知,堪称创业者的演练场。殊不知,马云、柳传志、宗庆后等许多大佬在成名之前,大都有过一段地摊创业经历,沉浮于千万摆摊大军中。

不妨一起来看看,那些年,大佬们都摆过什么样的摊?

01 马云背麻袋,宗庆后蹬三轮,中国企业家集体摆过摊

在浙商博物馆里,存放着一辆锈迹斑斑的三轮车,这是创业之初的宗庆后踩过的“座驾”。

1987年,宗庆后和两位退休教师组成了一个校办企业经销部,主要给附近的学校送文具、棒冰等,当时已经42岁的他成为一名“校簿经理”,开始蹬三轮车送校簿、卖冰棍。在送货途中,宗庆后发现很多家长为孩子的营养问题烦恼,一年之后,他研发出了首款儿童营养液“娃哈哈”。

1994年,马云成立海博翻译社,第一个月收入700元,房租2000元。为了维持运营,马云一个人背着个大麻袋去义乌、广州进货,然后摆地摊卖小礼品,卖鲜花、书、衣服、手电筒等各种小商品,还曾经销售过一年的医药,推销对象上至医院,下至赤脚医生。海博翻译社盈利之后,马云才投身互联网,创办了“中国网页”。那几年,马云被称为“到处推销中国黄页的骗子”。但后来的故事,不必赘述。

摆摊,正是白手起家的浙商企业家身上鲜明的草根烙印:南存辉、邱继宝都曾支起修鞋摊,摆弄过补鞋机。鲁冠球、周成建、周晓光也都摆过摊。

1969年,25岁的鲁冠球创办了宁围公社农机厂。1979年,鲁冠球决定专攻万向节——汽车底盘上不起眼的一个零部件。农机厂改名为萧山万向节厂。但好不容易研制出的产品,免费送都没人要,产品大量积压,职工发工资都成问题。得知全国汽车零部件订货会在山东召开,鲁冠球带着产品直奔会场,却因为是乡镇企业没资格进场。鲁冠球说:“那我们就在场外摆地摊。”以低于场内20%的价格,鲁冠球最终斩获210万元订单,万向也从此跨入汽车行业。

周成建曾从摆地摊卖牛仔裤,到开家庭作坊,之后创立美邦,缔造了一家上市公司。曾经的浙江女首富周晓光则在17岁就开始跟着妈妈摆地摊卖小饰品。33岁开始创业生涯,公司总资产曾一度达到800亿元。然而,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却沦为“老赖”,债务高达500亿元。但这是后话了。

摆摊不只是浙商的集体记忆,在中国企业家创业史中,可以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能吃苦、乐观向上,是他们共同的性格特质。

中国首屈一指的资本大鳄张磊,也曾有过摆摊往事。他的“创业史”从上小学就开始了。他和几个小伙伴共享图书,在驻马店火车站前摆了一个小摊出租。高中毕业时,他的生意扩大了,不仅转手倒卖杂志,还卖矿泉水、方便面以及腊肠等等。到上大学前,张磊已经赚得了800元的学费。靠“生意”赚到的钱和奖学金,他大学四年没有向家里要一分钱。

1977年,32岁的青岛姑娘臧健和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意外被迫停留在香港。为了维持生计,“打从娘胎里就喜欢吃饺子”的臧健和,自制了一辆木头推车,忐忑地在湾仔码头摆起了水饺摊。从小摊贩到建立小工厂、再到占据超市冷柜速冻水饺的大半江山,湾仔码头的故事堪称一段传奇。

1984年,时任中科院人事局干部柳传志已年逾40岁,萌发出创业的念头。他成立了一家“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但公司不赚钱,他不得不和员工拉平板车在北京中科院门前摆起了摊,卖过电子表,后来还批发过旱冰鞋、运动短裤和家用电器。1985年,所有可能为公司带来收入的各种业务几乎试了一个遍。直到将倪光南主导开发的“汉字系统”带到了公司,也就是知名的“汉卡”。

1987年,因为损失200万元物资而被南油集团开除的任正非,拉着5个朋友众筹了2万元成立了华为,先后卖过保健品、减肥药、火灾报警器等,在有了“第一桶金”之后开始代理香港的交换机,正式进入了通信行业。

1988年5月,周鸿祎刚进西安交通大学没多久,就因为50多元生活费被小混混抢去而不得不摆地摊。他把高中同学用过的高考参考书放在校门口卖,很快售罄,并弥补了所有损失。周鸿祎还发现电脑算命生意不错,于是周鸿祎之后自己编了一套程序,在电影院门口打出了“科学算命”的招牌。虽大受追捧,却很快被城管驱赶。

1989年,陶华碧来到了贵阳卖凉粉和冷面,她的丈夫早年病逝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只能去外地打工和摆地摊。她偶然发现自己做的佐餐辣酱很受欢迎,后来便办起了食品厂生产“老干妈”。

同样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四川资阳人张勇借了1200元倒卖游戏机,结果被骗只能再度创业,摆地摊做起了麻辣烫,1994年创立了第一家海底捞。张勇后来说自己不爱吃火锅,因为过去摆地摊的时候,每天忙到凌晨后都吃别人剩下的火锅。

02 多家互联网巨头加持,地摊经济能否“旧瓶装新酒”

不得不说,互联网创业史,是半部练摊史。

商机并没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分。淘宝之所以能兴起,也是因为“让人人都能开店(摆摊)”的朴素愿望落地。在当下,地摊经济概念一飞冲天,多家互联网公司正密集布局。

微信支付已推出了“全国小店烟火计划”,聚焦平台超5000万小微商家,将持续通过线下线上一体化、福利补贴、商家教育指南、经营保障支持等低门槛的数字化政策推动“地摊经济”、“夜经济”提档升级。

京东也紧随其后。6月2日,京东发布“星星之火”地摊经济扶持计划,从保供货、助经营等方面入手,组织超过500亿元的货源,为每个小店提供最高10万元无息赊购,支持地摊和小店经济。

据京东零售集团CEO徐雷介绍,在保供货方面,京东新通路将发挥全渠道供货能力,并提供数亿元进货补贴,联动近10000家品牌厂商、4000多家联合仓,为线下零售商家提供价值超过500亿元货源。在助经营方面,京东新通路将帮助线下零售商家拓展线上经营,为他们引入京东自有平台流量,帮助他们实现有效的引流、获客、增收。

无独有偶。国内最大的新批发平台阿里1688发布“地摊经济”帮扶计划,将提供超过700亿元的免息赊购,通过源头好货、数据智能、金融扶持、客户保障四大维度赋能,为超3000万"摊主"提供全方位的进货和经营支持。

6月3日晚8点30分,拼多多宣布正式上线“五菱荣光售货车”,首批上线的售货车共计100台,拼多多将为每台车补贴3000元油卡。消费者可通过拼多多秒杀频道、万人团等入口进行选购并享受补贴。

此外,苏宁宣布推出的“夜逛合伙人”计划主要包括苏宁全国“当日配”、开放冷柜仓储服务、免费开放直播以及社群平台、提供20亿夜市启动资金的低息扶持计划等。

一夜之间,地摊经济仿佛进入一个新时代,充满了魔幻感。是疫情冲击下的权宜之计,还是长期的发展方向?互联网巨头能否让地摊这个“旧瓶”装上“新酒”?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马云刘强东周鸿祎摆摊记》,蓝媒汇

《摆摊吧后浪!互联网+摆摊,万亿级市场开启?》,雷达财经

《这些百亿富豪,也曾摆地摊 》,界面新闻

《浙商企业形象人格化研究》,周鸣阳 著,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你可能感兴趣的:(马云、柳传志、宗庆后等商界大佬练摊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