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己写一篇文章到写一本书


苏联作家、诗人、翻译家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说:“一部书是一种立体的、冒烟燃烧的良心——而非任何别的什么。”我感受同身,领会其中的奥秘。我常深思,怎么才能做到呢?

写书,曾经是我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我甚至以为是此生不可能实现的奢望。我出身农村,从小是在贫穷中泡大的,那时候连买一本书的钱都没有啊!悄悄地说句话,“我偷过别人的书读”。我也曾经借来他人的书,为了能够满足自己慢慢品读的收获,就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写下来。是这样的背景,反而激发了我持续热爱读书的兴趣、点燃了我热情寻书的嗜好。

刚开始的时候,甚至写一篇文章,对我都是极其艰难的事情。那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因为参加上级的论文比赛,我就费了好几天的时间写了一篇论文,结果还获得了全市二等奖。当时,在那所偏僻的学校,还是件挺轰动的事。以后我有了信心,开始走上了写稿、改稿、寄稿的生涯。我在教育教学真实情景中发现需要的问题,就会在晚上反复捉摸,写完后逐字修改,甚至拿着请一些语文老师帮我润色文字,然后用复写纸,一式三份用手抄写,找来某些杂志的投稿邮寄地址(当时还没有电脑)寄送出去。于是,除去每天的上课工作之外,期待这些文章的回音成了我重要的生活内容之一。但是,反馈的信件都是退稿,甚至是失落大海,根本没有信息。

我就这样坚持了整整两年,如此反复。结果有一家杂志,我记得是《英语试题研究》,向我抛出了橄榄枝,竟然发表了我一篇文章,还寄来稿费100元。从此,这篇文章打开了我阅读、写作的闸门,一发不可收拾。如今,我已在全国各地教育报刊杂志发表文章二百余篇。从写稿、退稿,现在竟然走上了被约稿的道路,不少报刊杂志的编辑经常主动找我写写文章,为我开设专栏,聘我作特约作者或撰稿人。

人生是不可预测的。目前的我,深陷于一种愉悦的情感中。2018年10月,我的一本论著——《优秀教师的自我修炼:给青年教师的成长建议》,成为了中小学教师群体中最喜欢阅读的书。2020年10月,我的另一本论著——《教育微创新:发现细节的力量》,同样成为了影响全国中小学教师的畅销书。我经常发现,有的学校老师在“共读”,有的在开展阅读论坛,有的在征集阅读心得,有的在微信里晒阅读倩影的美篇……。我惶惶中有些歉疚,我不知书中关于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所思所悟,是否真地可以帮到大家的成长。

我时常在心底乐如花开,我终于实现了写书的梦想。如同三月春风地来临,天地间到处萌发着一些生命的气息:我积累的经验,我尝受的苦恼,我收获的喜悦,我创造的主张,竟也有机会通过这种方式漂泊于世、流通四海。有时我会接到不知什么地方年轻教师的短信或电话,说是读我的书有收获,并且表达谢意。有给我送鲜花的,有给我寄美酒的,有拜我为师傅的,有约我入其书会的……我知道,我的书正陪伴着他们一起长大,他们把书也当成了我!

这是多么神奇的世界,一本书默默地存在,只是过去的一点印记,而现在,在我的耳畔却时常回响着他者理解的声音,互相出神地聆听。这就是所谓“思想”的传播吗?我太不谦虚了,脸瞬间泛起红晕,这是通过一件礼品,搭建彼此心灵的沟通吧。精神世界就是这样构成的。

生命的链接让我蠢蠢欲动,创作的欲望不能自拔。今年,我又开始了我的写书使命,书名为《做一名自驱型教师》,我想把一种感觉表现在这本新书里。我明白,这是无数我的那些读者们,他们阅读的力量启发了我,驱动着我要有勇气,继续自己良心的拷问。

一本书终于完成了,看其外在情境是写出来的,但我认为它是生长出来的。这个过程,时刻驱使着我怎样才能不扭曲地表达内心生命的声音,表达真实的同时,不真实的东西被涤荡出去,缺陷显而易见,无法掩盖。一种自我控制感油然而生,思维的跳跃逐渐内化为清晰的意识和明智的抉择。

这部书其实是一个生命体——我自己的完整的生命成长史。它是有意识的,它神智健全。书中文字表达的、描述的那些画面、那些情景、那些思考、那些探索,甚至那些羞涩、那些骄傲、那些卑微、那些固执,都是用自己的心灵,取自过去那铭刻在心的东西。

有人说,读着你的书稿,好像自己的精神不知不觉升华了,沉浸其中仿佛离开了当下及世俗。如果此书真有此功,这句评语到底对其他读者有啥影响呢?是积极的引领,还是怂恿的放弃?

我认真考虑了,首先应该觉察平静的洗礼,然后滋长行动的力量,再然后是聚焦思想的价值,最后应该是明达生命的通透。过去一直奋力地想远走他乡,现在却越来越愿意自觉地回到故乡,享受内心的呓语,倾听自然的鸣啭,耳畔只漂流着自己的声音——成长的主见。

期待这本书的问世,再听听我的那些与我有缘的读者朋友的反应,在追求中,在自责中,在反思中,在重塑中,实现升华与突破。

读书,净化了我的心灵;写书,丰盈了我的生命。看读者的文字,驱动了我的自觉;听读者的声音,提升了我的善美。

我要做一名自驱型成长的老师,一位“明师”,即明白之师、明辨之师、明日之师。

“世间多是画龙手,天下独缺点睛人。”这就是坚持写作给我的“馈赠”。

写完上述感受,记起阅读《朱子治家格言》一书时,感觉最让人醍醐灌顶的一句便是:易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生活就像窗外的天气,充满了不可预测的雷雨、暴风。闲着的时候多看几本书,多学一项技能,在挑战来临之际,方能从容不迫。我之所以坚持读书,坚持写作,愿意即如此。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做到三件事:

第一,有实力。机会随时可能会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必须要有十足的底气去面对,在任何情况下都自信的说:“我可以!”

第二,有准备。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是说做事情必须有充足的准备,考虑全面,对可能的后果有一定的预测。

第三,有担当。一件事情有时候我们必须要做,但是在预见中知道需要付出许多,这就需要勇气敢于承担这样的损失。

最后,我还是用一种轻松愉快的文字表达方式,与大家分享我的真实的、自由的生命状态。

地球从不知疲倦地旋转,很有规律,而人类这种物种,生命却是极其有限的,不管何种方式过着日子,我还是认同一位朋友发给我的致意2021的态度:珍惜所有,以创造去往自由。

    听听下面这些话,多么让人神往,且会击碎你的神经。

    我等了一万年,望穿了一万道星河,走过所有黑暗,就是为了在这个春天,与你相见。维克特说:“暗透了,便看得见星光。”冯骥才说:“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朋友认为:“学习,领悟到得越多,你将越是相信。你创造的每一天,才是你的。”

过年的地点不同,但是自己的信仰与习惯不变。其实,2020年的经历,与整个人生,自己的命运,本就是一次挑战。四十四岁来到北京,与很多打拼的人一个境遇,成了一个“北漂”。

    自然,需要每天地奔跑,不停地修为。29日,一位朋友领其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走进学校里,我问其对这个校园的感受,她毫不犹疑地说出来两个字——学习,也就是说,走进这个校园,给人想学习的氛围,有很多空间有值得学习的资源。再问她对我的印象,她也是毫不犹豫地说了两个字——学习。我很高兴,在小孩的眼里,我可以给她热爱学习的印象,这是对我的奖赏。也许她看到我办公室堆着很多书吧,感觉我是喜欢学习的人。但不管是否准确,我还是相信朋友的话:“学习并不是别人在你面前打开一扇扇窗,而是别人思想的火花让你发现了一扇扇窗。学习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被唤醒的过程。”

    有人说:“自由不是懒惰,不是散漫,不是闲云野鹤,而是找到一种最适合你的方式去实践你的价值。”有人说:“自由不是让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是教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 有人说:“自由不是随心所欲,不是放纵不羁,而是在不断突破自我的局限,不断遇见,一个更大的世界,一个更好的自己。”

    “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这是海明威说的。 “不要抱怨生活,那只能说明你的无能。强者从来不抱怨生活。”这是爱因斯坦说的。“有皱纹的地方只表示微笑曾在那儿呆过。”这是马克吐温说的。“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越是富有。”这是梭罗说的。“多听,少说,接受每一个人的责难,但是保留你的最后裁决。”这是莎士比亚说的。“幸福的秘诀是:尽量扩大你的兴趣范围,对感兴趣的人和物尽可能友善。”这是罗素说的。“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这是加缪说的。“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这是伏尔泰说的。“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这是巴尔扎克说的。“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在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这是叔本华说的。

    列举了不少哲人的思想之语,之所以选择他人的观念,是因为自己也不一定理解其中的含义,而他人的理解更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毕竟会给自己一点启发,哪怕转眼就忘记的一点不存在。或许哪一天会在一个具体情境里浮现出来,点燃指引自己前面要走的路。其实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好的东西收藏起来,到时就可以根据关键词随时提取了。真是其乐无穷,妙不可言!

    已经有几年不看春晚节目了,是年龄的原因吧,也许是自己的认知与那些娱乐不在一个频道上了。那些节目,那些演员,与我有关系吗?这可能有所偏见。

今年还是不想看,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能把时间浪费在自己的乐趣中,在乐趣中收获价值,这不是浪费时间,这才是真正的享受幸福,珍惜自己短暂的生命!写作,便是实现自我乐趣的绝妙时间,在此,我想大胆地表达一个想法,我要大张旗鼓地感谢我这个爱好,它帮助我实现了我的梦想。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自己写一篇文章到写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