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写的新认知

关于读书的几个层次,最近听古典老师的课有了新的认知:数据、信息、知识、洞见、智慧、击穿并知识体系。

我的学习感悟

听到古典老师讲到他的6项经历,读书、见人、旅行是输入,写书、授课、写作是输出。3项输入,对应3项输出,很平衡。

他写了很多的书,作为一个作者,他是怎么看待读书这件事的,对我很有启发。

比如,读书不需要记忆,读书会增长知识吗?怎样通过阅读增加知识。

刷新观念

我们为什么读书?难道是为了记忆和理解?读书可以把知识内化吗?

古典老师把需要读的书分为三种:
第一种,陶冶情操类书目。阅读目的是为了增加人生的底色,让自己的生活感受更加多姿多彩,闪耀更多的人性关辉。
第二种,各类经典类书目。讲底层逻辑、事物本质的书,这类书几乎是一个领域的开山之作,很多相关的知识都是从这些类似于底座的概念中生长出来的。
第三种,各种工具类书目。是为了查阅或者学习解决一个专业或者一个领域的问题的书,类似于新华字典,主要作用是查阅。

古典老师问了几个普遍的问题--读书为什么记不住?因为我搞错了几个概念:书里没有知识,只有信息。这引起了我的思考,记得笑来老师的课程里也讲到过知识和信息的区别,怎么自己就不记得了。(概念不清)

回头复习一下:所谓的知识就是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如果可以让自己更好的做出决策、让自己的未来更美好,就是知识。

而我这次学到的--知识和信息的区别是,是不是可以解决问题,是不是可以消除不确定性。
今天这个社会中不确定性太多,比如贸易战,多边主义和单边主义之争,全球疫情、战争等等,知识可以在某些程度上消除不确定性。

另外知识不是记忆了,可以引用了就是自己的,很可能都是“出租车司机的知识”,(关于爱因斯坦的司机代替爱因斯坦演讲的故事)而要让读的书变成知识,那就需要和原有的知识产生链接,类似于“缝一针”,或者有什么东西可以把新旧知识链接起来,为我所用。

知识只有通过理解、附着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上并不断扩大或强化自己的知识体系,直到产生洞见,最终达到打通知识体系,就像塔勒布用反脆弱打通了自己的知识体系,达里奥的原则,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等等。

对我行动的指引

为了解决读的书怎样变成知识,我计划加入古典老师共读会,用一年的时间学会怎样把自己读的书变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变成一篇篇文章,甚至是一本书。

我的反思是,读书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是因为没有搞清楚如何践行达到知行合一。期待通过学习共读,打通自己的知识体系,从产生洞见到洞察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读写的新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