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教给人们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不要刻意去教,而应当给他们一种工具,让他们通过使用工具培养新的思维模式。——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实践篇)》
明确目标:提升学习力
1.缓解书太厚读不完给自己带来的压力。
2.帮你集中注意力,在阅读中反复体验和反思。
3.聚焦于对书中知识的内化和应用,而不是知识本身。
4.保持兴趣、效果外显化。
5.方便事后整理。
6.能更有效地处理书中晦涩难懂或重要的地方。
7.不断提升自己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能力。
拆解原则:反求诸己
第一,成人学习的第一公理是“自我导向”,这意味着在学习相关的一切事情上都应“反求诸己”。
第二,找到需要从书中学习的能力,不需要的可以不学。
第三,方法得当的话,在工作和生活中用上,带来的价值很大
第四,采用简单易用、不引人注意的工具,比如便签、笔。
使用便签法所需要的工具有以下几种:
1. 3种不同颜色的可以反复粘贴的便签纸,掌心大小为佳。3种不同颜色的便签,分别用来做3类笔记(I、A1、A2):第1类拆解(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第2类拆解(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第3类拆解(A2):我的应用(目标与行动)。
2. 一组多色指示标签。
3. 一支笔。
“拆书”七步曲
第一步,确定你要读的是致用类的图书,这是拆书法的适用边界。
第二步,觉得对我重要或有用,则放慢阅读速度,细读相关内容。
第三步,在I便签上用自己的语言简要重述相关信息,也可以是总结自己得到的启发、有价值的提醒。写好后贴在相应的书页。
第四步,针对书中的某个信息,问问自己有没有相关的经历,是否听说或者见到过类似的事情,写在一张A1便签上,贴到I便签旁边。
第五步,规划今后如何应用。尽量先考虑应用的目标,再写下达到目标应实施的行动。写在一张A2便签上,也贴在书页上。
第六步,在贴了便签的书页旁,贴一张指示标签。提醒自己这一页有自己的学习资料。
第七步,看完一本书后,把所有的A2便签拿出来贴在冰箱或墙上,提醒自己落实行动。
便签使用贴士
1.若简单易懂,不用I标签都可以
2.想好再写,要有的放矢,而不是笔底生花,内容请尽量控制在一张便签之内。
3.指示标签的作用相当于升级版书签,用于提醒自己哪几页贴过便签。
跳过科学直奔建议是没用的,了解了每个策略背后的原因才有助于实施。——凯利·麦格尼格尔,《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
I:重述知识的标准:
1.诠释:基本用自己的语言,不直接引用原文语句。
2.准确:对原文相关知识点解读准确。
3.清晰:逻辑清晰,文字精练。
4.致用:将原文知识点总结或加工成具体的操作方法或建议步骤。
I便签常见误区:附会旧知
具备内化和应用知识能力的一个表现就是能够把附会的本能反应升级为界定新知和旧知的理性反应,从而能更深入、敏锐、清晰地理解新知,同时还能加深对旧知的认识。
A1:内化知识的标准
1.鲜活: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认知。
2.故事:相关叙事要素基本完整,能够清晰地体现出起因和结果。
3.对应:和原文或I便签的4个要素对应,使之成为贴切的案例。
4.反思:无论想到的是成功还是失败的经验,都能帮助自己更深入地理解这个经验,也加深了对原文信息的认知。
A1便签常见误区:泛泛而谈
很多人都擅长泛泛而谈,却不能激活具体经验。凡是没有具体时间、事件的,都算泛泛而谈,本质上应该算I,是论述,而非叙事;是认知,而非经验。
A2:应用知识的标准
1.目标:是否规划了目标?目标是否符合SMART法则?SMART法则是指制定目标时应该遵循的5个原则,包括S(specific,明确的),M(measurable,可衡量的),A(attainable,可实现的),R(result-based,结果导向的)和T(time-based,明确的截止期限)。
2.行动:行动是否可以拉近现状与目标的距离?具体行动步骤如何?行动人是谁?在哪里?行动何时开始?频率如何?
3.关联:是否使用了原文信息或I便签的方法。
4.可控:都是自己能做到或能推动他人做到的吗?可以量化做的程度吗?行动显性化吗?
A2便签常见误区:决心泛滥或感慨万千
我们习惯表决心或发感慨,多过真实的应用和行动。有这四个标准目标、行动、关联和可控才是规划应用,必须读完原文之后再规划行动,而不是摘抄原书建议。原书给的建议再具体,也不能算作自己的。
便签法的微信训练法
在接下来的1个月内,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在朋友圈里直接转发任何内容。当你在微信订阅号、朋友圈或某个群看到一篇不错的文章想要转发时,让自己停下来,问问自己:我能加上自己的重述再转发吗?重述的时候能体现一下前因后果或适用边界吗?我能补充点儿自己的相关经验吗?我能加上一个自己的应用或行动吗?只要能想到或加上一点儿自己的东西,那你就得到了锻炼。如果对着手机想5分钟还是想不到呢?实在想不出来就放弃转发吧,这篇文章跟你的关系没那么大。同时,那5分钟也没有浪费,在这期间你的大脑得到了高效练习,对应I、A1、A2的思维肌肉也得到了强化训练。
企业大学负责人考察候选人看朋友圈
第一类人,不爱发朋友圈或很少发,这种人不注重影响力,看不出学习能力怎么样
第二类人,经常发一些家长里短,晒娃、晒书、晒美食、晒旅游的照片。从这些信息中能够判断出他有没有“客户意识”。
第三类人,朋友圈有一长排转发,而且都是直接转发,什么都不加。这说明什么呢?对他来说,被打动很容易,但要输出一些东西很难。
第四类人,经常发自己的一些思考经验和应用,这种人才是学习力很强的人。
你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成功的经验可以作为A1的内容吗?
A1并非必须是失败案例,A2是规划具体的行动,解决具体的问题。这个可以和A1完全没关系,也可以正好是A1提到的问题。
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怎么借鉴便签法?
便签法背后的理念是成人教育学,是强调自我导向的学习。同时,用便签法锻炼出的学习能力可以促进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
遇到“鸡汤”怎么办?
鸡汤貌似讲道理,其实是在人的情绪激发、欲望挑逗上下功夫,本质上是一种下半身的打法,没有什么含金量。鸡汤式学习往往忽视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把公共层面的制度问题、行业层面的战略问题、企业层面的管理问题全部还原为创业者个人努力和个人奋斗的问题
用便签法来鉴别鸡汤非常好用:当你被一篇文章打动时,要求自己I一下。如果你发现无论怎么重述,写出的都是众所周知的信息,比如“成功者都是从失败中爬出来的”“永远不抛弃、不放弃”。那这篇文章很可能就是一篇包装出来的鸡汤文。
附会和类比的区别
表现类似,但动机不同。附会是为了让自己快点儿摆脱“失调”,自己误以为很快理解了陌生事物:“哦!原来咨询顾问就是企业的医生呀,我明白了。”
类比则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或者帮人理解)陌生事物:“医生帮人诊断,顾问也要帮企业诊断;医生有专业知识,顾问也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医生不必自己生过病才能开药,顾问也不必自己有行业工作经验才能给建议。”所以,附会阻碍了学习,而类比会促进学习。
需要注意类比是有风险的,两类事物毕竟不同。可以多用一个类比来帮助理解。
关于适用边界
【问】在I中可以针对两个相似的知识点去考量适用边界,而两个相反的知识点也可以加工适用边界吗?
【答】完全可以,而且会极大地锻炼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比如“出淤泥而不染”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两句话看似矛盾,但辨析其各自的适用边界后就会发现它们并非矛盾,而是适用范围不同:前者强调主观能动性,后者强调客观环境的力量。
真正的改变还是很难
【问】用了便签法,联系了经验,也落实到应用,但过一段时间又忘记了这项技能,自己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照旧,怎么办?
【答】首先,对自己宽容一点儿,成长原本就是很难的,而且养成新习惯都有波动期。你已经很不错了!
其次,反思目标定得是否合理,具体行动是否可以优化。
再次,可以找同伴监督打卡,或者参加拆书帮公众号中的“主题拆书营”等活动。
企业读书会如何从中借鉴
区分读书类型,组织者要清楚不同的书应该有不同的读法,不同的学习目的应该辅以不同的学习方式。
最好的产出是将学习者现场加工出的案例或应用整理成册。
不读完找不到阅读拆页
先看目录筛选,哪些应该读,哪些不用读。读完也可以,可以自我调节。
便签法的适用边界
【问】一些书可能没有那么让人放心,那用便签法岂不是问道于盲吗?
说的对,所以要挑好书和能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
便签法解决成人学习中的常见问题
【问】用便签法就能解决没时间、没精力读书的问题和看不懂、记不住的问题吗?
能够熟练地使用便签法进行阅读的时候,你就成长为一个高级学习者了。之前说的成人学习的问题不是用来解决的,而是要被超越的。
要点:
“拆书”七步曲
第一步,确定你要读的是致用类的图书,这是拆书法的适用边界。
第二步,觉得对我重要或有用,则放慢阅读速度,细读相关内容。
第三步,在I便签上用自己的语言简要重述相关信息,也可以是总结自己得到的启发、有价值的提醒。写好后贴在相应的书页。
第四步,针对书中的某个信息,问问自己有没有相关的经历,是否听说或者见到过类似的事情,写在一张A1便签上,贴到I便签旁边。
第五步,规划今后如何应用。尽量先考虑应用的目标,再写下达到目标应实施的行动。写在一张A2便签上,也贴在书页上。
第六步,在贴了便签的书页旁,贴一张指示标签。提醒自己这一页有自己的学习资料。
第七步,看完一本书后,把所有的A2便签拿出来贴在冰箱或墙上,提醒自己落实行动。
感想:
一本书能完整把书里的方法应用到工作生活中是不太现实的,假如能好好利用那一部分,使之能达到最大效用,形成习惯,已经是大功一件了。
行动:
最近读的书都是致用类的,包括文案和故事写作类的,每一章读完都会写“有感动”的读书笔记,这个读书笔记就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后续的行动的。以后在写文案或者故事的时候再拿出来重温一遍多多参考,养成习惯,使之内化成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