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约翰·华生: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行为主义之父,为何没有走出原生家庭阴影?

【原创】约翰·华生: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行为主义之父,为何没有走出原生家庭阴影?

【核心提示】约翰·华生:13岁时他的父亲抛弃家庭,于是母亲卖掉农场,搬到格林维尔镇居住。来自偏僻乡村的华生经常受到同学的嘲弄,使他情绪低落,学业表现极差,而且曾经2次被捕,第一次是因为和黑人打架,第二次是因为在城内鸣枪。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行为主义之父。他还把行为主义研究方法应用到了动物研究、儿童教养和广告方面。他在使心理学客观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美国心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1921年,华生进入智威汤逊广告公司工作。1924年成为公司副总裁。1936年成为威廉·埃斯蒂公司副总裁。1946年华生退休并搬到乡下生活。生命的最后几年是在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农庄中度过的。1958年去世。去世时有4个子女和10个孙子孙女。(约翰·华生 百度百科)

他出生贫寒,他幼时学会了木匠活儿,这也成为他一生的爱好。

他中学时代,就是一个标准的差生,懒惰、反叛、堕落、暴力……局子就进过两次,到处找黑人打架就是他生活的乐趣。

他为了维持学业,在芝加哥同时打几份零工,包括看门,在实验室照管白鼠,在宿舍当服务员。

他21岁就拿到硕士学位,之后又获得芝加哥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博士学位。

他开创了心理学三大流派之一的行为主义,成为任何一本心理学教科书都不能跳过的一章。

他年纪轻轻就当上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他是历史上仅次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家。

他在美国推行的“哭声免疫教育”,祸害了整整美国一代孩童,包括自己的孩子!

他因为师生恋,离开学校又成为一名腰缠万贯的广告大师

他是谁?

他就是约翰·华生——

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行为主义之父。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


可是,如此伟大的美国心理学会主席,也没有走出原生家庭阴影:“一辈子没原谅自己的父亲”,哪怕多年后他名利双收,父亲已经八十多岁垂垂老矣,他仍然拒绝去看望他(他的这种行为就好像乔布斯)。

约翰·华生为什么“一辈子没原谅自己的父亲”?

华生家里有六个孩子,他排行第四。

华生有个严厉的妈妈,她是虔诚的教徒,孩子抽烟、喝酒、开party,统统不许,按照一名未来牧师的样子来培养华生。

自打华生出生后,他的生活就被贴上教会的标签。

甚至连他的名字——约翰——也是母亲在听从一个牧师的建议后给他起的。

华生的母亲希望儿子以后能像“施洗约翰”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牧师。

可强扭的瓜不甜,母亲越是用教义来约束华生,华生就越是讨厌宗教,以至于华生以后公开表态他厌恶任何形式的宗教。

有严母,但没有慈父,华生爸爸可以说游手好闲,相当不靠谱,当地名声也不好。华生13岁那年,这个坑人的爹竟然抛妻弃子,离家出走,到外面和两个印第安女人同居了。

和马斯洛不原谅他妈一样,华生也一辈子没原谅自己的父亲。虽然不喜欢,但遗传的功能就是强大,后来华生也在男女关系上出了问题。

华生中学时代,就是一个标准的差生,懒惰、反叛、堕落、暴力……局子就进过两次,到处找黑人打架就是他生活的乐趣。就这样的表现,申请哪家大学会收他啊。(《大众心理学》2013年第09期作者:迟毓凯)

两次被逮捕的经历让16岁的华生开始反思,他想改变这种如生活在泥潭中的现状。可能是他看见日渐破败的家庭需要一个人支撑起来,日夜操劳的母亲也需要有人扶助,也可能是华生意识到,再这么“坏”,总有一天他会变得和他父亲一样失败。

可是身无所长的华生该如何改变现状呢?他意识到要成功就必须上大学,就像他在多年后回忆得那样,“那时后我才意识到,除非我真的上了一所大学, 不然我将在学术上一事无成。”

可是像华生这样的坏孩子,哪家大学愿意收?

华生自己也这么认为,但他知道如何毛遂自荐。

16岁时,他请求面见当地美南浸信会的福尔曼大学的校长,说服他自己已经立志成为一名研究者。最终,福尔曼大学收下了这个日后将改变整个心理学面貌的学生。 (部分内容 来源于 约翰·华生 百度百科)

不过,也有人说是他妈走了后门。

华生在大学期间开始学习很刻苦,并于1900年获得文科硕士学位。毕业之后,华生担任了一年只有一个班级的小学校长。他听说自己过去的哲学教授戈登·摩尔去芝加哥大学任教,于是写信向芝加哥大学校长威廉·瑞恩尼·哈柏自荐,请求免费入学,同时又请福尔曼大学的校长写了一封推荐信。哈柏校长录取了华生。开始时华生师从约翰·杜威学习哲学,但是不久华生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心理学,于是决定转系,将导师换成机能主义心理学家詹姆斯·罗兰·安吉尔和生理学家亨利·唐纳森。为了维持学业,华生在芝加哥同时打几份零工,包括看门,在实验室照管白鼠,在宿舍当服务员。经过三年艰苦的学习,他于1903年获得博士学位。( 约翰·华生 百度百科)

约翰·华生曾经说过“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和我可用以培养他们的特殊世界,我就可以保证随机选出任何一个,不问他的才能、倾向、本领和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或甚至乞丐、小偷。

这是行为主义创始人约翰·华生一打婴儿的名言。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大师本人的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成果如何?

1928年约翰·华生出版了《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一书。

在这部书中,他倡导了一种行为矫正式的儿童养育体系, 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塑造和矫正。华生认为对待儿童要尊重,但是要超脱情感因素,以免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这本书改变了美国儿童的养育实践,整整一代儿童,包括他自己的孩子,都是在这种风格的教养实践中长大的。

哭声免疫法,就是孩子醒了,要吃奶,不要让他吃奶;如果哭了,哭1-2分钟后,给予安慰,可以轻声说:“乖乖,不要哭,不要吃,要睡啦。”

华生创建了行为主义,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两个儿子却带着心理创伤长大,都被严重的抑郁症所困扰。其中一个是精神病学家,后来三十多岁时自杀身亡。另一个儿子叫詹姆斯,活下来了,但他将自己能够生存下来的原因归于长期的精神分析治疗,而不行为主义的功劳。

他的儿子们对华生的描述是这样的 “没有同情心和情绪上无法沟通的。他不自觉地剥夺了我和我兄弟的任何一种感情基础。”其与前妻的两个孩子也一直生活不好,女儿多次自杀,儿子一直流浪,靠华生的施舍才能生活。

倡导并践行“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的华生家族,悲剧同样在第三代延续:华生的外孙女记忆中,妈妈沉默易怒,秘密酗酒,并曾经多次试图自杀。外孙女自己也是酒精成瘾者,并多次考虑自杀。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事实上,悲剧的种子其实早在华生童年已经种下。

这是因为华生的父亲脾气暴躁,抛妻弃子,和一个女人跑了;对这位13岁的少年究竟有多大影响,谁也不知道。

这个时候,他母亲卖掉了农场,举家搬往市区,结果可想而知。歧视,嘲笑,陌生的环境,在所有这些的催化下,他毫无疑问,成了一个“差生”。

就是母亲的这个决定,改变了他的一生——

正如他后来回忆的那样“我很偷懒,不怎么听话,而且就我记忆所及,没有哪一门课及格过。”事实上,如果他的劣迹仅仅是成绩不好,她的母亲也就可以松口气了,除此之外,华生受同学欺辱,并因暴力行为而两次被捕。童年对爱的绝望,让约翰·华生倾一生之力,打造了一个“没有情感的程序化帝国”。(部分内容 来源于 约翰·华生 百度百科)

父亲的脾气火爆,抛妻弃子,母亲的无原则的严厉,导致华生后来公开表态他厌恶任何宗教。

华生一辈子没原谅自己的父亲,是有“精神虐待阴影、潜意识心理阴影”在心里面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创】约翰·华生:美国心理学会主席,行为主义之父,为何没有走出原生家庭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