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9

《童年》读后感

《童年》是高尔基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作者以阿廖沙的视角描写了苦难的俄罗斯人民在黑暗的社会中艰难挣扎的生活。

这部作品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外祖父这个形象。他是一个可悲又可恶可憎的人,他自己的童年非常不幸,然后他又把这种不幸内化成自己的性格,进而去迫害周围的人。他残暴冷酷,悭吝无情。因为一点小错,就把年幼的阿廖沙打到昏迷;格里戈里的眼睛看不见之后外祖父毫不犹豫的抛弃了他,任由他在街上乞讨至死;因不满母亲把怒气转嫁到外祖母身上,毒打外祖母把发针深深扎入外祖母的头皮里;破产后和外祖母分开过,还让外祖母带阿廖沙生活。他贪婪吝啬想通过高利贷的形式不劳而获外,祖父是一个可怜的人,粗暴蒙蔽了他的眼睛,狂怒遮蔽了他的心灵,让他看不到美好感受不到爱。同时,他又是一个可恶的人,他给周围的人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折磨。

小说中最光辉感人的形象要算外祖母了。外祖母乐观善良,温柔风趣,但同时也逆来顺受。在阿廖沙失去父亲的时候,是外祖母的故事温暖了阿廖沙;在阿廖沙被外祖父毒打的时候,是外祖母保护和安慰了阿寥沙;在外祖父破产不想抚养阿廖沙的时候,是外祖母和阿廖沙相依为命;在奥廖沙从母亲那里也得不到关爱的时候,是外祖母依然用她的爱温暖着阿廖沙。可以说,外祖母是阿廖沙黑暗世界中的太阳,他不仅给阿廖沙带去了光明和温暖,而且用爱滋润了阿廖沙的心灵,让他的内心始终保存着一丝温暖和善良。

但外祖母也是逆来顺受的,她身材比外祖父高大,又勤劳能干,但对外祖父施加给他的种种痛苦,却从来没有想过反抗,总是期待她的上帝能够帮她解决这一切。我曾试想,如果当时母亲第一次结婚时,外祖母和他们一起离开,她会不会少遭受一些磨难、多一些快乐的生活;如果在外祖父毒打她的时候她敢于反抗,她的命运会不会是另外一副模样?这个勤劳善良、风趣幽默,总是给别人带去快乐和温暖的人,却偏偏温暖不了自己。

阿廖沙是全文的主要人物,整篇故事都是围绕他的经历展开的。一开篇阿廖沙就失去了他的父亲,这时候,他是一个需要别人照顾的小孩子,挨打的时候有“小茨冈”替他挡鞭子,难过的时候有外祖母的童话陪伴他,他不喜欢外祖父,但是这时在他的心里还没有反抗的意识,他还生活在别人的保护之下。

后来,外祖父的作坊失火,他们又换了新的地方居住后,阿廖沙经常和街上的孩子们打架,因为他不喜欢这些,举止粗俗语言恶毒,心灵冷酷的人,他和这些孩子们天然不是同一类人。他喜欢少校家几个孩子亲近融洽的一起游戏,他喜欢母亲容光焕发打扮的很漂亮的样子。这可能是阿廖沙喜欢文明的、美好的生活的投影,这时是阿廖沙自我意识的初步觉醒,他开始形成自己的喜好,而不是学着周围人的样子,变成他们那样的人。

让阿廖沙彻底觉醒进行反抗的事件是外祖父当着他的面毒打外祖母,这让阿廖沙怒不可遏,看着自己最爱的人被外祖父残暴的对待,激发起了他对外祖父空前的恨意,所以这促使他把外祖父最喜欢的圣徒像给剪碎,这是他宣泄长久以来对外祖父的恨意,是他替外祖母报仇。这时的阿廖沙已经由一个被保护者变成了有意识去保护自己所爱的人的人。

阿廖沙第一次自我意识的觉醒,应该是他在院子里给自己搭房子这件事情。夏天他自己睡在院子里边,因为讨厌那些大人们谈论的那些东西,他不愿到顶楼去睡。

阿廖沙的成长反映在外祖父破产后,他和外祖母一起生活相依为命。阿廖沙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捡破烂捡骨头赚钱补贴家用,后来跟一群小伙伴们也通过其他的方法想方设法赚钱,这时候的阿廖沙其实已经有一只脚踏入了“人间”。也是最后外祖父打发他到人间去的一个前奏。

所以以阿廖沙为视角的话,这部作品就是他由懵懂到觉醒到反抗,不断成长的个过程。外祖母给他的爱让他渴望成长,周围人施加给他的苦难也加速着他的成长。

阿廖沙的童年虽然有颇多苦难,但因为有了外祖母的爱陪伴,他没有成为一个冷酷残暴的人,他还保有着自己的一份善良,他天然喜欢亲近那些文明的正直的人,比如“好事情”。以阿辽沙代表的可能就是这个黑暗社会中的一丝光明和希望。

母亲是这部作品中比较可怜可悲的一个形象。她年轻时对爱情充满憧憬,敢于追求自由。后来不满意父亲让她改嫁的人,要寻找自己的爱情,这都是她反抗精神的表现,但最终因为遇人不淑,被抛弃惨死。

这部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还在于作者独特的语言魅力。高尔基生细腻的环境描写,准确形象的人物刻画,总是能够把握住人物的心理和性格,把人物刻画的入木三分。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