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总和导师处不好关系,你真听懂导师的潜台词了吗?


为什么现在研究生习惯于把导师称作“老板”?

 

有人说,现在的导师喜欢压榨学生,像极了资本家,所以称之为“老板”;

 

有人说,研究生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为导师做课题、出成果,导师相应地给予学生一定的报酬,两者之间是“雇佣关系”,当然要称导师为“老板”啊!

 

还有人说,如今的硕士生、博士生都是科研民工,但很多人做的工作根本与科研无关,所以他们只是“民工”,对应的“包工头”就是导师,不过“包工头”太土气,还是称“老板”洋气一些。

 

无论哪种说法正确与否,但都有一个不争事实:实验室并不是纯粹搞科研的地方,读研如同职场一样,必须谨慎处理好与“老板”之间的关系。

 

但是,很多研究生真的是很“木讷”,根本不会处于人际关系,其中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听不懂老板的潜台词,也就是揣摩不透话背后的真实意图。


 

01


所谓的“潜台词”实际上是不方便明面说的,常常隐藏在“明台词”之下。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当实验室的仪器比较落后,对于各种实验数据造成很大影响。众多师兄弟姐妹一致推举你,去向导师请示能否购买一台最先进的仪器。

 

当你滔滔不绝地向导师讲述现在仪器的缺点,以及购买新仪器带来的好处时,导师也时不时地打断你,说现在课题经费紧张、老仪器还能使用、新仪器功能浪费,等等。

 

当你和导师为了这一个问题激烈争执时,他很不耐烦地挥挥手说:“好了,你自己看着办吧!”

 


这时,你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地以为,导师已经被你的口若悬河所彻底征服,心甘情愿地把是否购买仪器的决定权交给了你。

 

其实,他只是对你不能及时领会他的弦外之音而感到厌烦。实际上,他的潜台词是:“你回去好好想想,想清楚了再来和我谈。”

 

类似的潜台词还有很多。

 

对于很多学富五车、讲究气质的导师们来讲,他们基本上不会简单粗暴地对手下学生直接发号施令,而是客客气气地讲出自己的要求,表现出一副“欲说还休”的样子。

 

这就要求聆听者有足够的聪明,能够将导师没说透的话和指令,都能彻底地领会。

 

这其实也是一种交际能力。

 

02


另外,导师为了考察一个学生,或者说是为了表现出对学生的足够部属,有时候,他往往不会将自己的真实意图说得那么明显,不把话点透。

 

这时候,你就需要多一点心思,仔细去领会其中的潜台词,才有可能同导师达成默契。

 

我就有过这方面的惨痛教训。

 

博二时,由于业务能力还算过得去,与众多师兄弟相处得还算融洽,在他们中的口碑都很不错。

 

由于一位博四的师兄毕业了,他带头负责的项目一时间没人接手。由于这个项目的研究方向很热门,对于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具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获得的劳务费比津贴要高的多,所以,有几个同门都想接手这个项目。

 

本来,导师准备在我与另一位博二的同学中选择一个接任,我对此胸有成竹,认为非我莫属。

 

有一天,导师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去谈话。他首先夸了我的科研能力较强,取得的课题成果不错。

 

接着,又说起最近实验室经费比较紧张,资金周转不是很顺畅,最后,导师问我:“如果让你负责这个项目,你会不会考虑把项目中的人员裁去几个?”

 

我说不会,因为课题组中人都和自己同时进实验室,彼此间都有深厚的感情,项目做到半程就让他们退出,太不尽人情了。

 

当时,导师的脸色立马就有点变了。第二天,和我竞争的同门接替了这个课题的负责人。这时,我才明白,导师问那个问题不是没有道理的。他的意思就是想去掉几个人以节省开支。

 

如果当时我不是凭个人感情用事,而是站在导师和实验室的角度去考虑,那么负责那个项目的人就会是我。

 


03


导师们说话往往各有各的特点:或简或详、或快或慢、或直或曲,千差万别

 

有时,他说了,就认为你懂了,事实上,我们听到的与老板头脑中想的总有一定差距。如果我们一知半解,懵懵懂懂着去干,不是做不周全,就是把事情弄拧了,后果可想而知。

 

我们实验室的一位师弟,科研能力突出,业务能力超强,导师喜欢交给他一些大项的课题。有一天,师弟正在为手头上一个科研课题费神,导师走过来了,关心地问她:“还好吗?课题进展得怎么样了?”

 

师弟诉苦道:“这家公司的老板可真够蠢的,核心导师力不强,业务经理又混,还喜欢鸡蛋里挑骨头,课题来来回回改了五六遍了,真是烦死了。……也许事情总是物极必反,愈大的公司愈容易走下坡路。”

 

这次简短谈话后,师弟发现,导师不愿意让他再参加一些课题项目了。毕竟有项目就有研究方向,就容易出毕业论文,所以,他想请导师解释一下其中的原因。

 

导师说:“我怎样才能相信你能处理大的科研项目?你根本无法专注于工作,还带着挖苦的态度对待客户,我能放心吗?”

 

原来,当导师询问学生“还好吗”或者“工作还顺利吗”时,他们并非想探究你目前的状况,而只是想表现友善,并希望你的回答是“一切都很好!”

 

他们并不想听到诸如工作中的不顺利,如“无法解决工作上遇到的问题”、“因失恋而心情不好”等等这些丧气的话。

 

师弟当时显然误会了导师的意思,他以为导师问他“还好吗”时,主要是想了解他的工作状况,结果他说得太多了。

 


有很多老板通常喜欢借着问东问西,趁机来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状况。学生如果搞不懂他究竟是什么意思,最安全的方法就是,进一步问得更明确:“请问您的意思是什么?”

 

这样做,比起你贸然开口要好得多。

 

04


领悟老板的“潜台词”,已经成为研究生不可或缺的技巧。它可以给导师以懂事明理、机智灵活的感觉。

 

导师都喜欢“机灵”的学生,想让自己变得“机灵”点儿,能够把握准导师的意图和潜台词,就得多思考、多揣摩,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

 

一是联系“上下文”以找到“关键点”。

 

听导师的“潜台词”就像做一个阅读理解,你必须联系上下文以找到关键信息并获得最终答案。

 

例如,当聊天时,导师对你的科研项目给予了相对积极的评价,并指出需要检查的一些地方。到此为止,不管他后面要说什么,这时候都要“警惕”:

 

“可能要给我派活儿了”,“可能任务还不轻”,“可能需要连续加班”,等等。

 

接下来,你必须做好心理准备“接受这份工作”。不要等到导师完成所有主题的讨论,然后再问:“导师是什么意思?”

 

二是试探、试探,再试探。

 

导师都很忙,极少会拿出一段完整时间来和你“聊家常”,那他为什么今天会和你说那么多呢?

 

因为,他要给你提供一个新的任务。前面的所有语言,甚至整个“讲话”,都希望你可以默契并确定地接受他的某些任务,某些安排和某些关系设置。

 

所以,为了能够清晰把握意图,你得让信号传递地更准确一些,让他本人按下“确认键”。

 

要让导师点击“确认”,首先你要给他一个“待确认事项”。

 

也就是说,你必须使用从头到尾听到的信息和你想到的结论来得出可能的“任务指令”,然后向导师重复此“指令”,以使导师判断是否正确。

 

因此,此过程是不断猜测,反复试验和澄清的过程。

 

你可能无法一目了然地猜出导师的想法,但是你可以用机智和横向地表达猜测,并让导师看一下是否正确。

 

三是必须做出价值判断。

 

这里要做的价值判断,简单说,你是否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自身利益,至少要避免让自己受苦。

 

最困难的事情是衡量收益。

 

有时,导师“潜台词”的任务说明很有难度,让你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陷入两难境地。此时的选择和反应就检验了你的智慧。


在这方面,每个人的处境都不同。我只能给出两个原则性的建议:

 

第一个是不要贪婪。

 

有时,为了让你接受艰巨的任务或重要的安排,导师会把“大饼”画得相当“诱人”,让你觉得按照他的规划,一定会让你“成长加速”。

 

可不要忘了,哪里会“天上掉馅儿饼”。无功不受禄,你都还没付出,凭什么给你那么大“甜头”。

 

第二个是不要犯傻。

 

有时候,导师在聊天时会情绪激动,让你产生一种难以抗拒,必须义无反顾回报的“知遇之恩”。

 

这时,你必须捏紧大腿,并考虑导师安排的可能后果。别犯傻这条就是让你别感情用事,别不计后果、不计成本地付出。

 

总之,研究生能够听懂导师的潜台词,将会为你加分不少,未来的路,才能越走越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研究生总和导师处不好关系,你真听懂导师的潜台词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