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黛玉

          读《红楼梦》有感

“一部《红楼梦》,千秋血泪篇。此言着实不虚。”伴随着“砰”的合书声,我轻轻的叹道。的确,《红楼梦》之精彩纷呈,无人不叹为观止。中人物繁多,也使人目不暇接。而在那众多的人物中,我最为感慨的就是潇湘妃子---林黛玉了。

黛玉,一个飘荡异乡的苏州女子她将那里山的秀丽,水的灵异完美的融会贯通。一句“颦儿才貌世应稀”道出了她的天生丽质。可惜的是,自古红颜多薄命,黛玉也不例外。她六岁丧母,七岁丧父,从此寄人篱下,在规矩森严的祖母家,她自由的天性被无情地禁锢,与表兄贾宝玉纯真的爱情不入时人之眼,终在宝玉成亲之夜,斩断了人世间的最后一缕牵挂,呕血而亡,魂归离恨天。可怜她正值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却在封建礼教的迫害下含恨而死,她的死难道不值得我们叹息吗?

但我们在哀叹黛玉悲惨命运的同时亦不可否认她是个多才的女子。她的《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桃花行》,《唐多令·粉堕百花州》等佳作无不情深意至,堪称一流。那“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孤苦,那“连宵霏霏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的凄凉,那“桃花帘外开依旧,帘中人比桃花瘦”的悲愁,那“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的落寞,无不让人可怜可叹,纵“素心如何天上月”,终是“冷月葬诗魂”。

也许有人会说,黛玉清高自许,目无下尘,只可孤芳自赏,难登大雅之堂,悲惨的命运亦是必然。那么我就要对他说,你错了。黛玉表面的孤芳自赏,目无下尘,不是因为她的高傲,只是因为她正直纯洁的品性。她看不惯趋炎附势,藏奸使诈的人们,所以才会形成表面的高傲,以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纯洁品性。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品性若亭亭玉立的荷花般高洁,又何为“难登大雅之堂”?她正直,善良的品性值得我们学习。

黛玉对宝玉的爱,比任何人都真挚,深沉。她将宝玉视为知己,既不贪图他的钱财,更不贪图他的家势,为了他,时时悲苦,处处留神,落花泣残红,心曲题罗帕,得知自己最爱的人要与宝钗成亲,日益消瘦,终香消玉殒。可怜她的一片痴心竟成了这等结局。但婚后宝玉出家,也算是“更有同归慰寂寥”了。

黛玉虽然只是一个虚构的艺术形象,但却已深入我心。她那正直,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品质将永远激励我前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