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学习越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就像感光力弱的胶卷需要更长的感光时间一样,成绩差的学生的智力也需要更明亮和更长时间的科学知识之光来照耀。不是补习,不是没完没了的督促,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能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会有这样的主张和做法?因为他认为,要使学生掌据深刻而牢固的知识,就必须使学习有一个巩固的“大后方”,或者说要把知识建筑在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上。因此,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注意培养学生自学的需要和自学能力,使他们通过自学为知识创造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两个教学大纲”的思想,他分析道:“需要记住的材料愈复杂,需要记牢的概括、结论和规则愈多,学习过程中的'智力底子”就应该愈大。换句话说,为了牢固地记住公式、规则、结论和其他的概括,学生应该阅读和思考许多不需要记住的材料。阅读应当和学习紧密联系。如果阅读加深了对事实,现象和事物的认识,而这些事实、现象和事物是保存在记忆中的概括的基础,那么,这种阅读就能帮助记忆。这种阅读也可以称之为建立学习和记住材料所必需的智力底子。……考虑到这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我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想到两个教学大纲:第一个是必须学会并记住的材料,第二个是课外阅读以及其他知识来源。"

也就是说,所谓“两个教学大纲”,第一个是关于基本知识的大纲,第二个是课外阅读的大纲。对“难教儿童”来说,第二个大纲更重要,因为只有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他们理解教材知识才会更容易。

苏霍姆林斯基举了他担任物理教学时的例子。当时班上有些学生对课本上的基本概念非常难理解,苏霍姆林斯基便给他们找来相关的科普书让孩子们读。学习电流定律时,苏霍姆林斯基提供了一套专门的小丛书,供学生个人课外阅读用。这套丛书包括了55本有关自然现象的小书,主要是介绍物质具有多种多样的电性能的。苏霍姆林斯基兴奋地发现,当学生有了广阔的课外阅读后,他给学生们讲一些以前很难理解的概念时,他们“一听就明白”。他说:"我给少年们讲过电流是自由电子流这个关于电流的第一个科学概念以后,发现他们提出的许多问题正是有关这个复杂的物理现象的。回答这些问题,好比是在世界图景的空白处放下砖块,而世界图景则是学生根据阅读和早先获得的其他知识在想象中已形成了的。"

这个“世界图景”就是广阔的智力背景,形成这个“世界图景”的途径正是课外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还讲了一个“难教儿童”费佳的故事。从三年级到七年级。苏霍姆林斯基整整教了费佳5年。最初这孩子成绩很差,尤其是算术和乘法表,他老算错,老记不住。和费佳相似的还有几个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专门为他们编写了一本习题集,约有200道题,每道题都是一个有趣的故事。绝大多数题都不需要做运算,只需要思索和动脑筋。开始,苏霍姆林斯基仅仅是带着孩子们读习题,后来孩子们明白读懂这些故事就是在学习算术,慢慢地费佳迷上了这些故事,整天都离不开习题集。苏霍姆林斯基还为费佳专门配备了一套小丛书,有近100小书和小册子。这些书陪伴着费佳从三年级一直读到七年级。苏霍姆林斯基把这些书看作一种脑力锻炼。到了五年级,费佳的成绩就赶上来了,到了六年级他迷上了物理,成了少年设计家小组的一名积极分子。七年级念完了,他考上了一所中专,成了一个高度熟练的好专家--调整车床的技师。

苏霍姆林斯基总结道:“他的每个困难都是通过阅读而得到减轻的。……我从来没有给费佳及其他这样的学生为了学会课堂上没有掌握的东西而补过一次课。我教儿童阅读和思考。阅读似乎起了诱导作用,唤醒了思想。请记住。愈是困难的儿童,在学习中遇到似乎不可克服的困难愈大,他就愈需要阅读。

阅读能教他思考,思考会刺激智力觉醒。”

扩大阅读的意义,不仅仅是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而且也是培养阅读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发现,“难教儿童”之所以学习困难,说到底是阅读能力弱。因此,他主张要指导孩子们通过大量的阅读,逐步形成“边读边想”和“边想边读”的能力。他说:“30 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地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迅速地阅读的人来,处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顺利些。”

阅读,阅读,阅读,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促进难教儿童智力发展的一个“绝招”。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