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需要还老子和《道德经》一个清白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但是何为古道呢?又何为道呢?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出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著有《道德经》,卒年不详。

谈到他的《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云里雾里,学生时代那天书般的印象并不陌生。这是众人对“道”的初识。

无为而治。人们看到了“无为”,而忘记了“而治”。这下,误会更深了。老子跳进长江也洗不清了。

想要对老子以及他的著作《道德经》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需要了解其人、其书、其道。方可有所收获。

1
老子和道德经的渊源

《史记》记载,老子在周朝,身职史官,准确说是一位守藏史,相当于如今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他不仅知识渊博,见多识广,智慧高。同时,他兼任“国师”,周朝的文武百官遇到难题事情的时候,都会来找老子商量。由此,老子通过对各种问题的提炼升华,最终凝结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道德经》。

那么,老子为什么要写这本著作呢?又是写给谁看的呢?其实,历史上说法不一。其中一种是老子来到函谷关,因为老子名满天下,如果不给当时的人留下些什么,就不让他过关。于是,他在函谷关逗留,洋洋洒洒刻下了五千字的著作。但是,那个时候这本书并没有名字。之后,老子去了哪里,史记只告诉我们,莫知所终。

至于这本书是写给谁看的?这本书是写给三类人看的,士、王、圣。老子在当时需要为当朝的文武百官排忧解难,自然最多的都是对做官的种种问题的解答。

既然是写给士、王以及圣人看的,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去学习呢?因为归根结底,首先他们都是人,然后才是士、王、圣。

最后,我们来看看这个让我们云里雾里的道,究竟是何方神圣?

道,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天道,另一层则是人道。先来说说这个人道。国人都喜欢讲一句话,叫走在什么道上,其实就是走在路上的意思。那么,走在路上,首先必然需要有目的和方向,其次你需要遵守规则。当然不是墨守成规,还应该达到一定的境界。最后,你要懂得这条道的边界底线在哪里,才不会堕入深渊。这样一来,是不是清楚了。

道,通俗的讲:包含了目标、方向、规则、境界、边界、底线。这样一来,也就清晰明了,不再那么高深莫测了。

《道德经》,道德,一直形影不离。讲完道再讲德,就容易很多了。道在前,德在后。德字,双人旁指人;右边十字,好比人生的十字路口,下方横目,就是眼睛,最后一心。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看着道,按着道去走。这样,就不会走偏了。

2
无为而治的误会

为无为,则无不治。--摘自《道德经》第三章

无为而治,由此而来。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无为呢?

道家讲,第一条就是不妄为。做事情需要了解事物的规律和规则,不能肆意妄为。是谓“不知常,妄作凶”。

第二条,不多为。做事情需要抓关键,主次分明,举重若轻,才能有好的结局和结果。

第三条,有所不为。人要想有所为,必须“有所不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我们需要学习道的品性,按照道来为人处世。有舍才有得,其实做人亦是如此。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无为是不妄为,那么有所为是什么呢?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师傅指着不敢为也。

一个好的治理方式,应该让大家虚怀若谷,不断地向别人学习。民以食为天,我们需要让老百姓吃饱饭,减少人民的欲望,并且让人民的身体强健。虽然《道德经》是写给领导者和圣人的,但是反观自己,我们亦可学习之,实践之。我们需要学习道,顺应规则的去做事,而不去做违背道的事。

何为顺道而为?为所应为?

就如今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来说,人们不断地加快步伐,追求速度。人们牺牲吃饭和睡眠的时间,来追求工作成绩,来追求物质丰富,满足自己的私欲。更有甚者,不惜出卖自己的器官,来满足自身的欲望。其实,这就是背道而驰。最终,不仅得不偿失,还会加倍受损。

老子谆谆教诲,不过是让我们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符合道,习之并践行之;违背道,弃之而不为。

老子和《道德经》,愿人人习之而践行。

文末彩蛋:推荐一本书《道德经说什么》

欢迎WX关注:干拔少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历史需要还老子和《道德经》一个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