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9月27日,晴。

阅读书目:《王阳明的六次突围》。

作者:许葆云先生是著名的历史专栏作家,也是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期致力于长篇历史小说创作,曾经出版过多部作品,其创作的“王阳明三部曲”,包括《龙场悟道》《起兵破贼》《我心光明》,获得第二届陕西图书奖文学类奖。

图片发自App

金句:

1. 视阳明心学理论为“知”,以阳明先生一生经历为“行”,知行合一,互为借鉴,相互渗透,才能读懂心学,读懂阳明先生。

2. 从无知无觉到良知觉醒,从悟出“知行合一”到力行“知行合一”,从致良知之高远而达于圣人境界到六次突围,沥血呕心,惊心动魄。

3. 良知人人皆有,不管是帝王还是百姓,不管是圣人还是普通人。

4. “知行合一”是一种最注意效率的哲学理念,特别强调思考和行动密不可分。

5. 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起点”;而致良知,才是阳明心学真正的核心所在。

6. 只要我们依着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口号去做,让自己的行为与良知合为一体,我们自己就成了“圣人”。

记录与感悟:本书为我们讲述了阳明心学创建的过程以及内容。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中悟出了“人人都有良知”的道理,然后提出了“知行合一”,并在赣南剿匪后,建立阳明心学。实践“知行合一”后,王阳明又进一步提出人可以通过致良知,达到圣人境界,把心学推向了高峰。

一、阳明心学创建的过程

1. 龙场悟道悟出“良知”

王阳明因为得罪大宦官刘瑾,被贬到贵州龙场驿,这里的条件艰苦异常,已经绝望到极点的王阳明在龙场驿通过照顾他人,以及思考圣人之言,悟出了“良知”的理念,开启新生。

2. 龙场驿继续提出“知行合一”观点

王阳明悟出“良知”之后,开始对这个理念的不断完善,他在龙场又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

3. 赣南剿匪后建立阳明心学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观点后,开始身体力行。他在赣南剿匪中遵循“良知”,做到“知行合一”。赣南剿匪后,王阳明在江西授课讲学,《传习录》问世,标志着阳明心学的正式建立。

4. 实践“知行合一”后提出“致良知”

王阳明继续通过平定宁王叛乱,阻止正德皇帝南下等“知行合一”的实践,进一步提出“致良知”“人人都可以成圣”的观点,把心学推向了高峰。

二、阳明心学的内容

1. 心学的起源

心学并不是王阳明所传,它是儒学的一个分支,起源于南宋时期的大儒陆九渊。王阳明所继承发扬的心学,被称为阳明心学。

2. 良知

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无论是知行合一,还是致良知,都是在良知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良知在人的内心里,能辨别是非善恶;能自觉感知;人人都有良知,要把良知作为自己人生行动的准则。

王阳明认为儒者的良知,不是忠于皇权,而是忠于内心的良知,为国为民。

3. 知行合一

人的行动不遵循内心的良知,所以人会犯错,社会风气变差。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

人的一切行为全都应该以“良知”为指导,听从“良知”的指引而行动,人一旦感受到良知就要立刻行动起来,这就不会犯错,这就是知行合一。道理说出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却很困难。

4. 致良知

“致良知”的理念,这是阳明心学真正的核心所在。

致良知简单的说就是尽可能的去扩充自己的良知,也是知行合一的高境界。

良知是知,致良知是行。知,是“知”个良知;行,是“致”个良知,把自己内心的良知扩充到无限大,将人生的一切目标都包容在良知之内,将自己内心的良知修炼成纯粹无比,这就是所谓的圣人境界。

通过致良知,让自己的行为与良知合为一体,人人都可以成圣。

三、对王阳明的评价

1. “三不朽”的完人

王阳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几个做到“立德、立功、立言”这样一个“三不朽”的完人。

他立功有赣南剿匪,平定宁王叛乱,广西平叛,立言有弟子根据他讲解心学笔记整理的《传习录》,而立德是指王阳明把儒家的良知上升到一个为国为民的高度,在良知的指引下,知行合一,不断地致良知,全心全意的为了百姓着想所建立的功德。

2. 王阳明的“立德”

王阳明在江西庐陵县做县令时,冒着丢官杀头的风险,为百姓私自免去赋税,还是在赣南剿匪,平定宁王叛乱,广西平叛,阻止皇帝南下,他都首先考虑的是百姓的利益。

通过两件事最能看出来他为百姓所立的功德。一件是王阳明在赣南剿匪班师时,沿途百姓顶香跪拜,后来还为王阳明立生祠。另一件是王阳明被南昌百姓抬在竹轿上重游南昌。

通过对王阳明的六次突围的讲述,让我们更深的理解阳明心学的演讲以及王阳明的成长,生活中从来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没有龙场的艰辛,就不会有对良知的悟道,也就不会有著名的阳明心学。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