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情景理解意义,借助生活总结方法 ——《图形的测量的教学策略》读后感

        有关“测量”一直是我们一线教师心中的“坎儿”,感觉对于现阶段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们对这部分教学又有了新的理解,开始重视建立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注重单位的实际意义,重视估测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鼓励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工具。现结合我自己的课堂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结合具体情境中,理解测量的量的实际意义。

    对于图形来说,最难理解的则是“周长”、“面积”和“体积”这几个概念,如果咱们分开来说彼此的概念,如: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平面图形表面的大小,就是这个图形的面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这个物体的体积。学生看似理解了,在做题时你会发现学生会一直出错,这说明孩子们只是理解了表层含义,要想真正理解,还得借助生活中的具体情境。

在讲授二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时,我是拿长方形的框架捏着两个对角拉开后得到的,根据长方形的图形特点,孩子们总结了平行四边形的图形特点,这是我便抛出了一个问题:在长方形变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    )变了,(    )没变。当然我也知道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周长和面积都没学,孩子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这也是我特别想知道的。

片刻后,有生举手了。

生1:老师,我觉得是角变了,两个角变大了,两个角变小了。

(这样的回答在我的预设之内,因为孩子们刚学过什么是角。)

生2:我觉得边的长度没有变。(此时我依然惊讶,这其实就是在说周长没变)

师:对,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也就是说周长没变。那到底什么变了?

生3:我认为是面积变了,变得越来越小…….

孩子们通过讨论进行汇报,这样的回答已是超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但还可以看出,学生们的学习起点是很高了。但据调查,单纯给孩子出一道这样没有直接给定情景的这种题,有部分三年级的孩子是答不出来的,这就是“论情景”教学的重要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就可以反映出学生对于“周长”和“面积”的含义理解的不够透彻。我们老师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对周长、面积、体积等所测量的量有比较丰富的体验。切记不要急于总结出公式,公式只是一种做题技巧。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结合一些具体情境,使学生对所要测量的量的实际意义加以体会。

二、经历不同方式进行测量的过程,体会测量的意义。

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度量的意义。实际上,测量的一个基本想法是:首先要有一个“单位“,为了交流,这个单位要统一。其次是用统一的单位,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去量。其实这些想法教师不必去讲,我们只要通过一些活动使学生加以体会。我在讲授二年级《认识分米》这一节课的时,量教室长度的时候,这个时候没有借助尺子,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这个时候学生想到了用数学课本去量,先量出一本数学课本的长度,就是先量出一个标准。这些是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去测量物体的长度。例如对于测量长度的学习。我们可以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尝试用不同的单位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这个时候学生可能会选择铅笔的长度,橡皮的长度,手一眨的长度。这个就相当于是一个一个的单位。

这些活动不仅仅应该在测量长度中鼓励学生从事,还可以在测量面积中测量体积中测量角度中不但设计这对于学生逐渐体会测量的意义是非常有好处的。最后老师在设计一个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在比较结果中体会到为了方便交流的需要,必须有统一的测量单位。

三、选择适当的测量单位和工具进行测量,积累测量的经验。

学生学习测量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能在实际的测量过程中运用这些知识,而完整的测量过程绝不仅仅等同于根据刻度记录下测量结果,他喊包括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和测量工具。学生应在亲身实践中积累选择测量单位和测量工具的经验。

记得今年4月上旬我在讲授《1千米有多长》时,我把孩子们领到室外,我抛出一个问题:孩子们,现在我想知道1千米到底有多长,我们该怎么办?经过一番辩论,孩子们给出的建议是用步丈量……,这样的辩论过程其实就是孩子们在学则合适的测量工具。这就很好的诠释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

实际上测量的过程是一个丰富的实践活动,当学生们投身于整个过程中时,他们将学习有关测量的许多知识;进一步认识测量的实际意义,体会测量单位的重要性,进一步熟悉自然公式,并能将这些公式合理的加以应用;积累测量的经验,发展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这也将是今后我要坚持实践的一个方向。

你可能感兴趣的:(结合情景理解意义,借助生活总结方法 ——《图形的测量的教学策略》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