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断舍离”这个概念。
大家应该或多或少接触过一些关于家庭物品收纳方面的“断舍离”概念,而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思考断舍离理念是否能够应用到其他方面。
之前我对断舍离的理解也是停留在家中物品的收纳上,经过深度思考才发现,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方面都需要做到断舍离。换句话来说,断舍离应该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必要智慧。
引子
“断舍离”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女士提出的,这里我摘录一下其在《断舍离》这本著作中的定义,本文也将围绕这些定义进行展开:
“断舍离的本质是通过对物品进行科学收纳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并让人生更为舒适的艺术。”
对于“断舍离”这三个字所表达的含义,山下英子也进行了如下定义:
“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玩意儿;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另外,在山下英子的书中,也传授了这样一种理念,即在断舍离的过程中,主角永远是自己,而非各种需要整理的物品,考虑的时间也永远是一种现在进行时,而非那遥不可及的将来时。
当我们在整理某些物品时,我们可以在心中默念,“因为我需要,所以这个物品是必要的”。这就可以看作是断舍离的精髓所在。
而到了更高境界,我们就进入了一种“自动化”的断舍离境界,即绝对不允许在自己身边出现各种乱糟糟的情况,将自己的生活保持在一种舒适有序的状态,并真正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出于本能的自动化行为。
对我们而言,第一步就是应该开始初步的断舍离,通过这一从未尝试过的断舍离境界来认识自己,同时尝到了断舍离带来的甜头,这个时候再逐步养成断舍离的自动化境界。
下面,让我们开始断舍离之旅吧。
推荐书籍
这里先向大家推荐一下山下英子的经典著作《断舍离》,一共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经典版本,也是《断舍离》的首版,第二个版本则是2019年发布的最新修订版本,最新修订版本是在首版基础上做了大幅度的修订。
如果大家真正想将断舍离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并作为一种日常习惯保留下来,那么我建议这两个版本都可以看一下,也可以通过对比,看一下这两个版本内容上的差异点。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同,需要的断舍离需求也是不同的,可能会存在不同版本的内容更适合自己的情况。
我的建议是,在阅读这两本书的同时,需要结合自己家中物品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对于断舍离的实际需求进行思考,同时形成一套检查单,便于我们在初步实施时参考利用。
而当断舍离理念真正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并成为一种本能般的理念和习惯时,我们就不再需要检查单这样的辅助措施。
同样,我们可以将断舍离的理念应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也是这一篇文章中所要和大家重点描述的。
物品需要断舍离
在山下英子的书中,她将家中形形色色的物品作为断舍离的对象,这不仅仅是她的专业所在,也是一种科学的方法。
因为物品的收纳是每个人、每个家庭一定会面临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做好收纳,那么生活就会显得杂乱无章,日常生活的效率也将显著降低,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活的幸福感,以及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度。
因此,如果我们之前从未对自己家中的物品进行过整理,请务必现在就开始进行断舍离吧。
在我们的生活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衣物收纳上的杂乱无章,需要外出时,无法根据实际的外出场合快速找到适合的衣物搭配,而且一旦洗完后,没有将衣物重新按照原来的收纳标准进行收纳,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衣物收纳将会逐渐成为一种灾难。
其实,衣物收纳的挑战一般有以下几个:
在有限的空间中让衣物合理分配;
需要使用衣物时,能够第一时间找到所需的衣物;
每套衣物都有固定的收纳位置或区域,日常洗完或者保养完之后,能够确保衣物能够放回指定位置。
大家在看到这一段时,是否觉得有点眼熟?其实看过我之前关于知识库文章的读者一定知道,其实衣物收纳的挑战和知识库中“知识收纳”的挑战是异曲同工的。
而在断舍离层面,又引入了一些需要深入考虑的问题:
这套衣物我是否还会再穿?
这套衣物对我目前的各种外出场景是否有用?
这套衣物是否已经彻底过时?
...
凡此总总,需要我们先对自己进行深入灵魂的拷问,以自己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
这也从侧面看出,断舍离并不仅仅是一种收纳,而是比收纳更为底层的“灵魂整理”。
在生活中,除了衣物外,其他物品也有一些类似的挑战,比如我们在厨房中的各种厨具、碗碟、调味品等、卫生间中各种清洗洁具、书房中各种各样的书籍和影碟等等,这些都需要进行科学的断舍离。
知识需要断舍离
在之前的个人知识库建设中,我也犯过一些断舍离方面的错误,即没有以一种少而精的心态对知识进行管理,而是专注在了知识量级的增长上。
同样,我这里也参考山下英子的专业定义,对知识层面的断舍离进行重新定义。
断=断绝想要收进个人知识库,但其实是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知识库中一些陈旧过时,或与自己的发展目标不再匹配的知识;
离=脱离对于知识库知识数量或增量的执念,而是注重知识的质量,让自己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断
在我们建设知识库的初期,我们一定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恨不得将自己接触到的所有知识都收纳到自己的知识库中,当我们看到刷刷上升的所占空间时,感到非常有成就感。
但在所占空间上升的同时,我们会发现,很多知识根本就用不上,最终将埋没在了自己营造的数据海洋中,就像书架上积灰的书籍一样。同时那些毫无用处的冗余知识越来越多,对知识查找效率带来了极大影响。
在“断”这一层面,我们需要尽可能减少对于无用知识的纳入,让自己的知识库始终保持在“少而精”的状态。
舍
我们通过“断”将所有无用知识的汇入途径全部掐断,确保了不再有任何无用知识的汇入。
而在“舍”这一阶段,我们需要结合自己当前对于知识的需求,时时对知识库进行整理,将无用的知识“踢出”,确保自己知识库的“短小精悍”。
离
在个人知识库的建设层面,断和舍其实是一种知识的开源节流方式,而在“离”这一层面,则是对于冗余知识的彻底清算,通过这一理念加持,保持自己知识库的“健康”增长。
知识库的健康体现在知识的科学增长,以及知识的便捷查找上。
如何评价一个知识是真正有用,首先就是这些知识是否能够对自己的业务产生价值,是否能够真正为自己业务赋能的,第二个就是知识是否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被查找到的,两者缺一不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第二大要素,没有通过关键词的合理命名,导致知识被彻底淹没。
在知识库的建设中,我们在初期可能会基于记忆中留存的目录树来对知识进行查询,在知识库尚未形成规模时可能是有用的,而一旦知识库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那么就无法凭借记忆,而是需要通过知识库自带的搜索引擎来实现。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确保知识的关键词能够得到精准的定义,并符合自己的标准化要求。
思想需要断舍离
知识需要断舍离,我们的思想同样需要断舍离。
思想的断舍离往往是最为重要的,一旦在自己的思想中植入了断舍离的理念,那么其他任何方面都能真正实现“自动化”的断舍离。
同样,我这里也对思想层面的断舍离进行重新定义。
断=断绝任何与自己毫无关系,也对自己没有任何意义的思考内容;
舍=舍弃目前对自己当前和未来的个人成长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是带有负面影响的问题进行思考;
离=脱离任何占据自己大脑的无用思想,让自己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来源于pexels网站
断
在思想层面的“断”还是比较容易实现的,特别是在我们对自己有着清醒规划和目标的情况下。
一般情况下,我们不需要思考任何和我们毫无关联的东西,包括那些充斥我们生活的热点话题,以及别人向我们抱怨的负能量话题,这些话题往往对我们没有任何意义。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不做任何思考,特别是对于一些部分和我们有关的复杂问题,因为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锻炼思维,通过模拟这些场景,预先总结出一种做事的方法,当我们遇到相似的事情时,能够以最高效率完成。
舍
这里的舍其实非常微妙的,因为我们可能每天都处于非常忙碌的状态,也对自己的工作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脑力。
而在如此忙碌的状态下,我们是否考虑到,自己所做的这些工作以及在这些工作上投入的一些思考是否对自己的当前和未来有所帮助,是否能够加速我们的发展,或者让我们跳跃至更高的维度。
如果做不到的话,我们需要重新考量一下这些工作,看看我们是否还有思考的必要,是否有更多更为重要的事情值得我们去思考呢?
离
有了“断”和“舍”这两者的基础,那么再去考虑离就非常简单了,只要将一些不值得思考的话题渐渐淡忘就可以了,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不需要做任何思考。
做决策需要断舍离
做决策是我们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场景,无论我们是基层员工,还是已经进入了中高层管理队伍,决策都是非常重要的技能,只是不同职位所占的比例不同,对于业务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同样,我这里也对决策层面的断舍离进行重新定义。
断=断绝一切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的冗余信息或无用信息的进入;
舍=将目前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的信息抛开,不纳入自己决策的依据;
离=脱离对于各种背景信息的执念,将目光聚焦在对决策有价值的信息中,以做出决策,最终解决问题为导向。
断
在我们做决策时,最好的环境其实是一种“沉浸”式环境,不仅没有任何噪声,而且也远离了外来人员的各种打扰,即使一些打扰是无意为之的。
当然,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下,我们很难获得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沉浸式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依靠自己的意志,将任何外在的影响屏蔽掉,比如我们可以设置一个“忙时通知”,让同事们知道我们在某某时段是unavailable的。
舍
在“舍”这一层面,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我们学生时代的阅读理解,无论是语文还是英文的阅读理解,我们都需要基于文后的问题,在长长的段落中抛开无用信息,精准找到对问题解答最为有用的信息。
在阅读理解框架内,其实也是我们在学生时代与“决策”的一种接触,而从出卷老师给定的材料中,能够一层层剥开信息“洋葱”,直至找到这颗洋葱的核心内容,这就是一种真正的“舍”。
如果说“断”是为了更好的决策而营造出来的良好环境或是先决条件,那么“舍”就是真正决策的开始。
离
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一般会尽可能多都找到各种调研途径和素材,找到各种背景信息,力求通过详实的数据和信息分析得出有用的结论。
但决策和调研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说调研是一种先加后减的方式的话,那么决策始终是一种减法,将信息层层递减,最终找到对于决策有利的核心信息。
因此,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抛开那些会对决策产生影响的背景信息。
题外话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会发现,专业收纳师这个职业正在逐步兴起,很多日常处于忙碌状态的家庭也会寻求这方面的服务,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我觉得这也是大家可以考虑的一种方式,因为在与专业收纳师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到其专业的引导,通过最开始的需求沟通重新认识自己。
当然,如果自己有宽裕的时间,或是愿意真正让自己达到断舍离的状态,并为此腾出一些宝贵的时间去学习和实践,那么我觉得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向这个方向迈进,正如我在上文中说的,参考山下英子的《断舍离》进行实践,并在初期列出一张检查清单。
而在个人知识、思想和决策层面,这个往往就没有现成的“收纳师”来帮我们了,我们需要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
而一旦这几个层面达到了断舍离的效果,其实也实现了底层思维层面的断舍离,只要达到了这个境界,任何物品、知识等的断舍离其实都很容易实现,这样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