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消夏?

八月清晨,睁开惺忪睡眼,湛蓝的天空,让人心生喜悦,但室外滚滚热浪,只得让人强颜欢笑。

坐在电脑前,百般聊赖,内心颇不宁静,一心想着去泳池游个畅快!再来杯冷饮,理想中的“冰镇”夏天了!现代人避夏消暑方式可算多种多样,空调纳凉是最普遍的方式,那么没有空调的古人是如何消夏的呢?

首先想到的是蒲扇、草席、凉茶避暑三件套。

扇子是避暑利器,现今的爷爷奶奶辈也都爱拿着把扇子,奶奶们爱用蒲苇团扇,爷爷们喜欢用题诗词的折扇,但易容易损坏。

小时候总是偷偷地拿扇子,然后在小伙伴面前刷的展开,别提多威风!古人流行使用芭蕉扇,或曰葵扇,据说自东晋开始流行。《晋书·谢安传》中提到某人罢官归里,携带五万蒲葵扇,谢安开始使用,士庶争相模仿,一时间价格大涨。对富贵人家,首推自动风扇车。在汉朝发明,本来是用来打仗的,后来军工转民用,接上水车,成了全自动消暑神器。

铺设凉席是比较通行的避暑方法。陆游诗曰:“堂中无长物,独置湘竹床”,“湘竹床”就是一种凉榻。古代有一种用猪毛做成的壬癸席,避暑效果上佳。《河东备录》云:“取猪毛刷净,命工织以为席,滑而且凉,号曰壬癸席。”配套的凉枕或瓷枕更是锦上添花,瓷枕的枕面长度一般不超过20厘米,内部中空,下端有孔穴透风,四周能透气,加之瓷器表面有一层冰凉的釉面,睡上去“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乾隆皇帝就很喜欢睡瓷枕,他曾题诗道:“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

“怕上火,就喝加多宝”,加多宝的广告词曾风靡一时。凉茶自古以来一直受到大家的青睐,想必“宝玉品茶栊翠庵”里喝茶讲究人人皆知。

古代清凉饮品异常丰富,光是“凉水”类目,诸多细类,如甘豆汤、椰子酒、豆儿水、鹿梨浆、姜蜜水、木瓜汁、茶水、沉香水、荔枝膏水、苦水、金橘团、雪泡缩皮饮、梅花酒……盛夏瓜果种类丰富,在古装剧中常见的有杨梅、荔枝、枇杷、金桃等,若是冰镇则更为解暑。

于是古人便在冬天采冰,放在凌阴(汉代称为冰室,明清称为冰窖)或冰井中,待夏天使用。政府中有专人负责采冰、藏冰、分配和使用冰块,《周礼·天官》称之为凌人。

吴自牧的《梦梁录》说:“六月季夏,正当三伏炎暑之时,内殿朝参之际,命翰林司供给冰雪,赐禁卫殿直观从,以解暑气。”酷暑之时,政府会给下属分发冰块降温避暑,这就是古代的“颁冰”和“赐冰”制度。大富人家也常用冰块来消夏,《遵生八笺》称有“杨氏子弟,每以三伏琢冰为山,置于宴席左右,酒酣各有寒色”。

因此古代出现冰镇水果也不必惊讶,用来储存、冰镇食物,常见的是冰鉴,明清也出现了冰桶和冰盆。南宋杨万里《荔枝歌》有句云:“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甘霜甜雪如压蔗,年年窨子南山下。”

你以为拥有蒲扇、草席、凉茶避暑三件套就可以把夏天拿捏的死死的?那可太小看我们古人啦。

“大树底下好乘凉”也是古人避暑方式之一,又叫“乘凉”。盛夏植物枝繁叶茂,古人在大树底下可避免阳光直接照射,以降低体表温度。人们喜欢搭凉棚以避暑,“长安人每至暑月,以锦结为凉棚,设坐具为避暑会。” 李少师喜欢在暑天设置“临水宴”,临水饮酒,清凉惬意,无日不尽欢。

但“避暑会”应该是古代“有钱人”的纳凉方式,民间则大多是在树下搭个简单的凉棚,或到阴凉、低温处避暑。或是在房屋建筑方面,设置两道门,“穿堂风”也是古人智慧的体现。

如果你依然感觉暑热难耐,那就一起来“亲水”吧!刘禹锡独爱在水亭纳凉: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南方人最亲水,特别是明清时的苏州人。古人亲水的方式很多,如“浸伏”:三伏天要到江河里洗冷水浴,祛除暑气热毒,以少生疮疖和热病。

东晋炼丹家葛洪的“浸伏”最出名,《四时幽赏录》“入水避暑”条就记载了他的故事:“葛仙翁每大醉,夏炎热,入深水底,八日乃出,以能伏气故耳。”

古人水边纳凉还往往与赏荷结合起来,“大暑赏荷”是古人过三伏天的习惯,如苏东坡《夜泛西湖》中所描述:“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到明代,大暑赏荷之风则以苏州为盛,盖过了杭州,苏州人把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当成荷花的生日,这一天坐船赏荷最为壮观。

若是个有钱的主儿,打造一个“清凉殿,一般是皇宫王室的避暑方法。采用冷水循环的方法,用扇轮转摇,将冷气送入殿中。同时,将冷水送向屋顶,冷水沿屋檐直下,形成人造水帘,激起凉气,以达到消暑之目的。皇帝如此,大臣们纷纷效仿。唐代的高官显贵们,都有私家避暑设施,规模虽比不得皇家,但也巧妙得很。到了宋代,清凉殿还在蓄水池上和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卉,使冷风带香,芬芳满室。或是前往承德避暑山庄或者圆明园“度假”这类避暑胜地,也是极好的。

不得不对古人的智慧叹服!先前研究古人防疫战术也是大吃一惊,我们今人基本防疫之术也是对古人的高级模仿,不过技术方面是远超古人的。

最后给大家安利防暑消夏top1:

心静自然凉。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人如何消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