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完美的礼物》这本书里,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作者布朗带着八岁的女儿逛百货公司买鞋子,结果当时卖鞋子的专柜正放了一首流行歌曲,她的女儿竟然当场跳起舞来(她女儿是一个肢体很自由的孩子)。”
“就在那时,专柜旁边刚好有三个贵妇同时也带着孩子来买鞋子,大家全盯着她女儿跳奇怪的机器舞。作者注意到旁边人的表情,不是欣赏,反而是为她的女儿感到难为情。当时她也超尴尬的。”
“当贵妇旁边的小女生正交头接耳,可能在说些取笑她女儿的话时,她女儿顿时不知所措,身体僵住,突然停了下来,看着作者,眼神仿佛在问:‘妈咪,我接下来怎么办?’没想到,作者看着女儿说:‘你可以把稻草人的动作加进去呀!’于是,女儿继续开心地跳她的舞。”
“从那一刻起,作者的视线就不曾离开女儿身上,她在一旁欣赏着女儿的即兴表演。作者说,她不想‘背叛’她的女儿,她选择站在女儿这边。”
同为母亲,我能体会作者当时的那种尴尬而又心疼孩子的感觉。但是我很赞赏她的勇敢,用实际行动为女儿做出了榜样;她的支持,也给予了女儿更多的勇气。
有母如此,不仅在这一件小事上,相信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也有更多的机会可以选择“做自己”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孩子的世界比成人要简单很多,可以无所顾忌的放声大笑,尽情地表现自己,尤其是在父母至亲的面前,因为他们百分百地信任父母。他们的情感真挚而纯粹,这正是成人世界里所稀缺的,不是吗?
而成人的是非观总是更为复杂,很多时候会为了面子,而选择违心。
亲朋聚会,自家孩子张不开嘴打招呼,便会招来斥责:“怎么不知道叫人呢?!”
别人家的孩子能歌善舞,诗词歌赋信手拈来,自己家的孩子逮个泥巴玩半天,也不见他鼓捣出个什么名堂。“就知道瞎玩,学点有用的本事行不行?!”
要是碰见嘴巴碎的,“呦,这孩子这样可不行啊,那谁谁家孩子,跟你们一般大,可都上好几门兴趣班了,钢琴都过八级了呢......” 当爹妈的抹不开情面,回头冲孩子一瞪眼,还得附和两句:“是呀,我们这孩子,真愁人!”
你看见孩子眼里的委屈了吗?
他没有张开嘴去叫人,也许只是需要一个熟悉和适应的时间;他手里摆弄的奇怪玩意儿,也许在他眼里是充满故事的珍宝。
他还有漫长的道路去成长,却要在刚开始的时候就被贴上这样的标签。
其实,他最需要的,是父母站在自己这边的爱与支持。
面子固然重要,可如果为了维护大人的面子,而要牺牲孩子心中如水晶般自由的光芒,让他因为父母的呵斥而迷惑、委屈,甚至放弃展现自我的勇气和意愿,是多么可悲而不值的代价。
孩子生来便是独立的个体,在他幼年时需要父母的保驾护航,需要父母无条件的爱,但这并不代表他有义务要活成父母的理想。
当我们吐槽“别人家的孩子”给我们的童年留下多少郁闷甚至梦魇时,也请不要不知不觉地给自己的孩子套上这样的枷锁。
为人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心。可是,太迫切的期望、太多的桎梏,也许会让孩子过早折翼,成为平庸的走地鸡。
请在孩子可以无所畏惧的童年,放下大人的面子压力,小心呵护他们的灵魂之光,给予他们尽可能多的自由空气。
父母要做的,是教会他做人的基本道理,养成良好的习惯,鼓励他做自己,但是请不要鄙薄孩子的任何发展方向。
在一个多元化、多样化的未来职业环境中,任何一个方向的个性化都有可能成功,最怕就是毫无个性的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