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焦虑思维

《反焦虑思维》- 我们为什么会焦虑?
01.全文导读
亲爱的同学们,很高兴遇见你,我是简老师。今天我们来解读一本新书:《反焦虑思维》。

说到焦虑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生活在如此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焦虑的情绪。

比如:我最近的工作业绩不太好,老板会不会把我辞掉?我白天的工作那么辛苦,为什么我的伴侣不能够理解我?我还在开车,可仪表盘上的“检查引擎”的按钮在闪烁,车子又出了什么问题,会不会开到半路就抛锚了?老师又叫我去学校了,是不是孩子在学校出了什么事了?

诸如此类的事件每天层出不穷,或多或少都导致了我们焦虑的情绪。这些焦虑的情绪,可能源于生存的压力、某些突发事件,也可能源于一时的对比、心理的不平衡等等。

虽然焦虑的来源多种多样,但我们很多人对于焦虑的态度却出奇地一致:躲,能躲多远躲多远。但是,焦虑这种东西其实更像是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我们需要拿起武器来反抗焦虑。

而《反焦虑思维》这本书,就是我们最强悍的武器,借助书中提供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和练习,我们可以摆脱持续焦虑的状态,思路清晰并且充满自信地迎接每一天的挑战,唤醒更加快乐、健康和有活力的自己。

这本书的作者,分别是罗尔·克肖和比尔·韦德,他们都是美国心理协会成员、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执业时间长达30年以上,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在书中,他们提出了8种打破焦虑魔咒的良方,从调整自己的注意力,到学会切换情绪回路;从双脑同步到心流状态,这些方法层层递进,帮助我们消除消极想法,控制自己的思维,改变那些加剧我们焦虑情绪的有害习惯、观点和行为。

在接下来的五天里,我将为大家讲解“我们为什么会焦虑”、“如何缓解焦虑”、“如何摆脱焦虑”、“如何远离焦虑”以及“如何维持积极的情绪”,带领大家一起从焦虑中脱身而出。

02.负面倾向:产生焦虑的根源
在学习消除焦虑的方法之前,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会焦虑?只有弄清楚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找到焦虑情绪的根源,对症下药。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我们的大脑,存在一种思维定势,就是在面对某些突发状况的时候,我们的大脑是先产生焦虑的情绪,然后才开始思考的。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大脑倾向于察觉危险,相比那些正面信息,它对负面信息更加敏感,这就是我们大脑的“负面倾向”。

受到这种“负面倾向”的影响,我们给予像恐惧、不确定性和怀疑这样的负面情绪的关注更多,这就导致我们总是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糟糕的事情上,从而陷入焦虑的困境。如果你身处焦虑的状态,你可能会发现自己一直在试图寻找所有可能变得糟糕的事情:我的工作会不会丢掉?我的感冒怎么还不好,会不会一直都好不了了?焦虑会把你困在对现实或幻想的担忧之中,让你武断地做出消极的判断。

这种负面倾向其实从远古时期,就已经扎根于我们人类的大脑之中了。在远古时期,人类的生存环境中,潜伏着太多的危险和不确定性,为了生存,人类发展出了能够迅速察觉并应对威胁的能力。

当他们看见一块石头,如果他们把它误认成是一头狮子,大脑发出的危险信号,就会使他们的肾上腺素飙升,帮助他们做好逃跑的准备。

相反,如果他们看见一头狮子,却误认为是石头的话,他们就很有可能会成为狮子的午餐。在这样一种复杂且危险的环境中生存,时刻做好应对危险的准备,无疑可以提高人类的存活率。

让我们把时间向后拉近一万五千年,回到现代社会。在现代社会,虽然人类遭受人身威胁的可能性,已经降到极低了,但是我们却保留了对危险高度警觉的本能,这种本能告诉我们,生活在警戒的状态中,能够让我们更有安全感。在确实存在危险的情况下,识别危险对我们很有帮助,但是,一直生活在“红色警报”级别的威胁和高度戒备中,会激起一连串的过激反应,释放恐惧的化学物质,而这种物质会使大脑处在持续紧张和焦虑的状态。

这种强烈的应激反应,还会使我们的神经系统,变得异常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引发心脏病或癌症,降低我们的免疫力。

作者指出,大脑的反应速度,是超乎我们想象的,它会在瞬间告诉你这个人是否值得信任,哪怕你还没有意识到对方到底长什么样,你的大脑就已经做出了判断。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将真实的人脸和计算机生成的人脸,以低于人类意识知觉的速度快速闪过,来测试大脑的反应速度。

结果显示,不管对方看上去是否可信,大脑都能识别出来。当我们认定他们不可信的时候,我们就会迅速对他们做出否定的判断,哪怕我们拿不出证据,来证明这个人为什么不可信。这种知觉能力和控制恐惧、焦虑的能力是紧密相连的,当你确认某个人不可信的时候,你就会感受到威胁,觉得很焦虑。

仔细想一想,你是不是也曾经告诫过自己,“不要相信任何人”呢?这种不信任,其实也是源于我们大脑的“负面倾向”。这种负面倾向,让我们无法冷静下来,去对现实进行反思,去客观地判断这个人,究竟值不值得信任。

现在你已经认识到,我们的大脑天然地倾向于负面信息,以及侦查环境中的危机。而这种“先焦虑,再思考”的思维模式,就是产生焦虑的根源。

03.反刍思维:增加负面情绪的强度
在书中,作者还提到了一种更加强烈的焦虑形式——反刍思维。

那么,什么是反刍思维呢?反刍思维,是指我们强迫性地、反复地,查找那些令人痛苦的因素,却没有能力将注意力,集中在寻找解决办法上。

我们所熟悉的“杞人忧天”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反刍思维的案例,故事中讲到有一个杞国人,他整天担心天会崩塌下来,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他甚至还担心,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掉下来,于是他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事实证明,如果一个人长期承受某种压力,大脑就无法恢复平静,身体也很难达到放松,困在反刍思维里的人,会觉得心情很糟糕,所以杞人睡不着觉,吃不下饭的状态,也就不难解释了。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大脑开始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困难和烦恼,砌成一堵墙,阻碍我们坚持到底的毅力,破坏我们的自信心和满足感。我们的观点、情感、思想、知觉和行为,都会受到这个状态的影响。

如此一来,这些生活中的磨难,就像放电影似的一遍又一遍地在我们的脑海中放映,我们的大脑就是这部电影的制片人,它会动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搜集糟糕的事情作为电影的素材,无论是正在发生的,还是已经发生的,都通通不放过。

不仅如此,这些素材还会经过加工制作,最后向我们呈现出来的,是我们将如何被这些问题折磨,我们生活里的所有成功是如何被阻碍,我们是如何不能拥有自己想要的东西,最后,活生生让我们的生活变成一部恐怖片。

你看,反刍思维很容易就能触发我们最负面的想法,并让我们不由自主地回想,自己遭遇过的所有消极事件。在这个过程中,消极事件的影响被放大,各种负面情绪的强度也被增强,我们陷入了那些让我们感觉很糟糕的消极思想、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之中。

04.生活冲击:摧毁生活的积极性
除了反刍思维,许多被焦虑情绪困扰的人,在向别人描述自己的焦虑的时候,都会出现这样的句式:我以前不是这样的,我以前挺乐观的,但是自从那件事情发生之后,我就开始产生了焦虑的情绪。

也就是说,在事情发生之前,我们的生活可能进展得非常顺利。突然,这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它将我们甩出了正常的轨道,让我们感到震惊,我们将这样的应激事件,称为“生活冲击”。

生活冲击有很多类型,经济挫折、失业、疾病、工作上的一个错误或与伴侣的一次争吵,任何一种经历都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安全感、与他人的关系,以及自我价值感。

生活冲击可以在所有年龄阶段发生,它们能够摧毁我们冒险的勇气,打击我们实现生活目标的积极性,阻碍我们努力与前进的步伐。

当我们受到伤害,生活在压力之中时,我们的行为就会发生改变。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到这些生活冲击的伤害,我们会本能地做出一些改变。比如你原本是一个乐观外向,说话直接的人,但是在某个重大场合,你因为不小心说错话,犯了个严重的错误。至此之后,你开始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轻易说出心里话。这样的念头会让你产生高度的戒备,甚至在公众场合不敢开口说话了。

尤其可怕的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即使这种生活冲击逐渐消失了,焦虑的后遗症,也会在我们的心灵上留下深深的烙印。就像那句俗话所说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我们越是担忧遭遇相同的生活冲击,我们就越感到恐惧和焦虑。

作者在书中指出,我们的大脑其实有点像我们的私人国土安全部,评估威胁,并将我们的大脑设置成相应的唤醒水平。大脑觉得这种唤醒水平最能保护我们。所谓唤醒水平,就是指个体在心理和生理上,对提高或降低反应所做的准备的程度:到底是全队出击,还是只需要派个别士兵去镇压一下?

当生活顺心顺意,我们的大脑就会处在最佳的唤醒水平,既不会太紧张,也不会太放松;当我们遇到了某种生活冲击,就需要较高的唤醒水平,来帮助我们迅速地做出反应。

一般来说,当生活冲击逐渐消失后,高唤醒水平就会被切换成低唤醒水平,但生活冲击的后遗症,却会影响大脑的判断,因生活冲击而产生的焦虑,会让我们困在高唤醒水平里面。

当高唤醒水平在并不是很危险的状况里被启动,我们的反应就会变得紊乱和失常,对那些并不存在的危机做出反应。比如有过面试失败经历的面试者,会特别注意面试官的一举一动。当他在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面试官的一声咳嗽可能就会让他乱了阵脚,完全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要讲什么。在任何情况下,过度唤醒都会最大程度地,毁掉我们的努力,让我们对生活失去应有的信心。

05.个人故事:助攻担忧和焦虑
现在大家也已经意识到,因生活冲击而产生的焦虑,会让我们困在高唤醒水平中,摧毁我们对于生活的积极性。而我们对自己的遭遇的叙述,也能够影响我们的情绪,糟糕的个人故事会加深我们的焦虑和担忧。

说到生活冲击,我们很多人还很容易把那些无关紧要的小事,错看成是某种生活冲击,就像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对于某个客观存在的事物,我们会用自己独特的叙述方式给自己讲一个故事。有时候鸡毛蒜皮的小事,会被我们描述成了不得的大事,一次小小的失误会被我们“加工”成一个自己彻底失败的故事。作者指出,我们个人独特的叙述与理解方式,决定了我们对自己所讲的故事,而我们对自己所讲的故事,又决定了我们对某件事物的看法。

举一个书中的案例,安布尔是一所大型税务律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她和合伙人瑞芭产生了一些矛盾。瑞芭刚爬上管理层,但她的名声很不好,因为她到处说人坏话,安布尔不想和瑞芭说话,但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目标,她不得不去找瑞芭,瑞芭却避开和她交流,偷偷和别人讨论。安布尔对此很无力,她觉得自己无足轻重,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

当安布尔向作者进行咨询的时候,作者问她,你叙述的这个故事,在你内心呈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呢?

安布尔描述了这样一个情景:自己被公司解雇,然后被迫在别处工作,薪水低得可怜。这让安布尔觉得很可怕。作者建议安布尔重写一下这个故事,故事主角换成瑞芭。安布尔平静了一下思绪,把故事改成这样:瑞芭之所以那么努力工作,通过散播别人的负面消息来获得荣誉,是因为她没有安全感,很孤独。

而这个不同的故事,改变了安布尔之前描述的令她感到恐慌和焦虑的残酷情景,新的故事让她开始同情瑞芭,并且让她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她完全可以通过某些策略来保护自己。

由此可见,糟糕的个人故事,会加深我们的焦虑和担忧;积极乐观的个人故事,则能够帮助我们走出焦虑的阴影。

作者在书中强调,你越执着于自己编写的故事,你就越难灵活地换个角度来看待问题。在很多情况下,解决方法往往就藏在故事的另一面之中,我们可以通过重写这些糟糕的故事,从而学会掌控痛苦。

06.知识要点

好了,今天关于 “我们为什么会焦虑”的这一部分内容就已经说完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大脑的“负面倾向”,是焦虑情绪产生的根源,而反刍思维,则会增加这种负面情绪的强度,让你的焦虑居高不下,以至于你不能够冷静下来,去解决问题或正确地看待事物。

现在大家也已经意识到,因生活冲击而产生的焦虑,会让我们困在高唤醒水平中,摧毁我们对于生活的积极性。而我们对自己的遭遇的叙述,也能够影响我们的情绪,糟糕的个人故事会加深我们的焦虑和担忧。

以上就是《反焦虑思维》这本书第一部分的内容,明天我将继续为大家解读第二部分内容,与你们分享缓解焦虑的两个方法。恭喜你又进步了一点点,我们明天见!

关键词:负面倾向、反刍思维、生活冲击、唤醒水平、个人故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反焦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