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武金融通识课》(上)

陈志武金融通识课.png

作者陈志武,著名华人经济学家,香港大学冯氏讲席教授与亚洲环球研究所所长、原耶鲁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专业领域为金融理论、股票、期货和期权市场,以及宏观经济与经济史。

本书名为金融通识课,目标在扫盲,即,应该如何看待金融领域的概念,及如何从金融的角度看待社会现象。

  • 金融是什么?
    金融是跨期交易的工具,它直接带来的是金钱、风险与流动性在买家与卖家、现在与未来之间的重新分配。金融的基石在于信任,信任的背面就是风险。

  • 从金融角度看儒家社会体系
    跨期价值交换是人类社会的自然需要,而交换的基础在于信任。在古代,没有支持这些需要的信任基础设施,因此社会发展出了自己的文化体系——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血缘宗族,以降低跨期交换的违约概率,降低交易成本。一个社会越是以“人”为金融工具、避险工具,就越依赖血缘这种原始因素。现代社会发展出的信用体系,给人带来解放,生活变得更加广阔。

  • 从金融角度看婚姻变迁
    中国传统婚姻和家的定位,包含三个方面:一、通过婚姻组成生产单位;二、通过婚姻结成分摊风险的体系;三、通过婚姻结成情感交流的共同体。因此在金融市场欠缺的传统社会中,女儿的婚姻被用来建立跨地区的风险分摊体系,能更好地对冲风险,也正因为此,包办婚姻成为必然。现代社会金融工具和体系的发展,使“爱情”有了胜利的可能。

  • 保险
    保险产品的价值是避险,带来的是“安心”。当保险产品中可能的“好风险”可以对冲未来可能面临的“坏风险”,预期回报为负的保险产品也有市场(消费性保险)。而黄金,因其被习惯看成是稳定的价值载体,不受经济波动、社会动荡的影响,具有半保险的性质,其价格与多类投资市场逆向而行,预期回报偏低甚至也有可能是负回报。

  • 借钱
    借钱消费,是被中国传统观念所排斥的,但青年人借贷未必是坏事。对一般人而言,青年时是一辈子中收入最少但最需要花钱的时候,到年长时收入达到最高而花钱需要又偏偏最低,这种错配会抑制年轻人的事业发展潜力。在观念上,把消费和投资对立起来时不恰当的,消费也是投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把人力资本看作资产,所以根据需要借钱也是投资。同时,虽然没有人会喜欢月供压力,但可以激发青年人奋发向上、成才成功的斗志,“免费”只会养懒汉。

  • 利率
    利率,即资金的价格,也就是,多透支未来的一块钱能带来的额外好处。这种额外好处越多,利率就越高。借贷可以帮助借方平滑短期开支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升借款人的主观效用,利率便是这种主观效用增值的表现,是应该的。

  • 现代公司
    现代公司是“一堆法律契约的组合体”,特点之一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二要使这些法律契约有效,就必须有可靠的法制环境。近代历史上,中国的百年老店比西方国家少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高度人治的环境下,没有强势的权势背景,企业的产权和契约利益安全不好保障,各种关系不好应付,企业也做不大、做不久。同时,可靠的法制环境是民营企业具有长久投资价值的前提,在缺乏法制的社会里,跨期信任挑战只能靠血缘、联姻来缓和,职业经理人缺乏良好的生存环境,企业活力也无从谈起。

你可能感兴趣的:(《陈志武金融通识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