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录(一)
引子
回到我的故乡莱州已是腊月二十八,车进站前窗外还是雪花飘飘,而下车时雪已停了。太阳从云层中露出了头,整个世界一片银白。
我们下榻的酒店叫“相隅”。相隅,与“相遇”谐音,不过我觉得这名字还包含着更微妙的一层涵义:相,宰相也;相隅,宰相府邸。那么这宰相又是哪位?在我的故乡,人们不难联想到的是明朝著名宰相、人称“毛阁老”的毛纪。莱州,也是他的故乡。
酒店楼高12层,在南关一带,与周围的建筑比算是鹤立鸡群了。我们的房间在顶楼,透过落地大玻璃窗向东望去,越过城区建筑,远处是层峦起伏的群山。我带着几分羞涩轻轻喊出这些已经变得有点陌生的名字:文峰山、寒同山、大基山、韩信山(又名“崮山”)······。这些山峦昂首站立在凛凛的阳光中,犹如一群品行高洁的名士。
当然,在那阳光中站立的还有“魏碑鼻祖”郑道昭的绝世书法。郑道昭,与王羲之生活于同一时期的书法大家,被称为“北方书圣”。而王羲之和郑道昭一起被世人并称为“南王北郑”。若论二者的书法,比之王羲之的飘逸流畅,其实我私心更钟爱郑公的雄浑端庄。郑公的手体至今仍散布于莱州境内的文峰和大基两山之中,所以每年都会有成群结队的日本书法爱好者赴此地朝圣。他们仰望着镌刻在山崖上的郑公真迹,眼含泪花,手指在空中上下左右游移,一笔一划地模拟着碑刻中的横竖撇捺,如醉如痴,令人望之动容。可是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书法的源地,不是应该有更多这样的书法爱好者吗?
那阳光中还站立着清净寂寥的道士谷。全真七子中的两位——丘处机和刘处玄,就是在这里入门修行,并开始传道授业,终成为一代大宗师。丘处机后来曾从此地出发,西行至中亚拜偈成吉思汗,并被大汗奉为国师,掌管全天下的道教。
那阳光中还站立着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墓”的二侯墓和“中国第一祠堂”二侯祠。其历史之悠久,足可以延伸到四千年前。
看过了东方的风景,我们不妨再转而西望。莱城外是一片开阔的平地,随目力所及,一直绵延至西方的大海(渤海莱州湾)。虽是平原也并非全都一马平川,比如城外不远处就有一座并不算很高大的山丘,人们都习惯呼之为“西山”。西山本来只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孤山,由于明朝宰相毛纪的坟茔就在西山的南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于是西山也就因毛阁老而变得有所不同了。一代名儒依偎着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在它身旁已酣睡了数百年,其文风、人品也不断地滋养这块土地上后来的人们。所以,自明清以降,莱州人文之风鼎盛,名士能人辈出,比如:现在的中常委王沪宁,其祖籍为莱州;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先生,也是一位土生土长的莱州人;还有国际知名的玉米育种专家李登海等等。
望着眼前这片苍茫大地,莱州,我深爱的故乡,我心头升起一个问号:昔日的你,曾是什么模样?
莱州简史
莱州在夏朝时被称为“莱夷”,期间曾出现过两个封建小国,分别叫“过国”和“戈国”。
商朝时莱州叫“莱侯国”,当时这里曾出现过一座被称为“沙丘城”的古城。
周朝时莱州属于“莱子国”,后来被齐国纳入自己的版图。东周末年的战国时期,齐襄王封田单为安平君,并赐“夜邑千户”。夜邑又称掖邑,因掖水(今南阳河)而得名。
秦朝时莱州属于“齐郡东境”。
掖县的名字出现于西汉。公元前203年,汉高祖置“掖县”,依掖水(今南阳河)建造城池,为青州东莱郡之郡治,东莱郡共辖17县。
晋朝时莱州出现过“东莱国”。
南北朝时,北魏献文帝设立“光州”,管辖东莱、长广、东牟三郡,并在现莱州市区一带大修城池,为州、郡和县三级行政机构的驻地。从献文帝皇兴四年(公元470年)算起,莱州城至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历史。
隋朝初年,将光州更名为“莱州”,莱州之名由此而始,而光州之名自此消失,直到几百年后现在的韩国某地沿用了该名字。而莱州的名字在明朝时期也被越南某地沿用,那里曾是隶属于云南的宁远州。在隋朝后期,废莱州复东莱郡。
唐朝时再次改东莱郡为莱州。
宋、元两朝皆沿袭唐制。
明朝升莱州为正府级,辖二州、五县。明初(明洪武四年)重修莱州城,规划出自刘伯温的指点,依山而傍海,史无前例之恢弘。
清朝继续沿袭明时的行政编制,莱州仍是府级。
到了中华民国,废莱州府保留掖县,为山东省直辖县。
1938年3月,人民政府在此成立掖县抗日民主政府,隶属人民政府胶东行署北海区。1941年1月,掖县南部区域被分出设立掖南县。1956年3月,掖南重新并入掖县。
1988年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撤销掖县设立莱州市,管辖范围不变。现在的莱州市属于县级市,由烟台市管辖。
(以上资料摘于《莱州市志》)
这就是莱州的历史框构。不过,相对于这样的历史“骨骼”,我更感兴趣的是隐藏在褶皱中的那些历史“皮屑”和“耵聍”。最近我迷上了幻想,我幻想自己正置身于漆黑的夜里,我独自一人,沿着历史长河摸索着溯水上行。历史的源头在哪里?我走啊走啊,在想象中路过了山林、田野、江河、湖海。前面出现了一双双如灯的眼睛,它们躲在幽暗的森林中打量着外边的世界。我忽然想到,我们人类的祖先,不就是每夜都这样躲在森林深处,怀揣着对野兽攻击、自然灾害等等的恐惧之心,相互抱团取暖而渡过一个个漫漫长夜?我学着以渔翁的耐心郑重对待每一次珍贵的水下的捕捞,我感到历史之河正从我的指尖和指缝间慢慢划过。我并不在乎自己能得到多少鱼获,哪怕最后只是两手空空也无所谓。可就在那一刻,命运开始厚待于我,我远远望见一条大鱼正迤逦而来。它越游越近,已近在咫尺。我从未见过如此庞大的生命,它巍峨如山岳,庄严如帝王。
过国
大禹治水有功,舜帝的禅位于禹。禹本遵循传统,想将帝位禅让于伯益。可是禹的儿子启不干,他凭实力和霸气抢走了帝位,自此开启了姒氏家族的“家天下”,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
启死后,其子太康继位。太康是贪图享乐的“富二代”,他不理朝政,人心渐失。东夷首领后羿,趁机率部众西进,杀死了太康。对,这个后羿就是神话传说中凭一人之力就射下九个太阳的那个神箭手。请注意,他是“东夷人”,而东夷就是现在的山东半岛一带。
既然聊到古代神话,分享一个个人观点:神话虽然神奇,看上去不那么靠谱,可是很多神话其实都是来自于现实,并有事件为依据的。比如说盘古开天,其实就是人类走出森林,走向平原;再比如说女娲补天,原始社会人们住在山洞里,下雨的时候出现洞顶漏水的情况是常有的,谁家不会想办法补补;再比如夸父逐日,其实就是某个部落从西方迁徙到了的东方(因为太阳从东升起);还有我们现在讲到的这位后羿,据说他正是弓箭的最初发明者,同时也是一位神箭手,所以后羿射日其实并是射下了几个太阳一样的恒星,而是他率领自己的部族消灭了几个以太阳乌为图腾的其它部族。
好了,我们从神话再回到历史故事会。后羿杀死太康后并没有继位,而是假惺惺地拥立太康的弟弟中康接任王位,不过他也不过只是后羿的傀儡罢了。不好意思,我刚才用了“假惺惺”来形容这位“老乡”,不过,这不正是一位历史探索者该有的中肯态度吗?
没多久,中康就病死了。必须说明,真不是后羿下的手,否则我们会如实陈述的。中康死后后羿继位了吗?依然没有!此时我不得不佩服这位“老乡”强大的隐忍力。
后羿扶持中康的儿子相继承了王位。相为人刚烈,他宁愿逃出宫廷也不愿受后羿操控。相逃走后,国内无君,后羿才“勉为其难”地开始称王。这一招,后世很多君王都曾向他“偷师学艺”过,比如刘秀、赵匡胤等。
后羿其实并非一位治国小能手,何况又是个贪玩的娃,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狩猎,就像对岸的“金毛狮王”喜欢打高尔夫一样,痴迷于此,国事日渐被荒废。
不过,他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既然自己爱打猎,那么国事就交给自己的心腹来处理吧。寒浞,是随后羿从东夷而来的族人,他的权利力越来越大。由于寒浞为人阴寒狡诈,同朝的大臣们都极其怕他。
有一天,后羿又外出打猎。收获颇丰,他正在沾沾自喜于自己的神妙箭法,突然从树林中冒出一队人马,团团将其包围,乱箭射死。原来这是寒浞安排的,而且只是将后羿弄死还不算,他还要利用这尸体来立威。他让人将后羿的尸体进行五马分尸(这个虽是他的首创,不过后来被某些君王“改进”,直接用于对活人行刑)。只是侮辱尸身也就罢了,更惨无人道的是他令人将后羿的尸体剁成肉酱,并逼令后羿的儿子吃下去。他的目的果然达到了,自此以后,朝中大臣对寒浞畏如虎狼,噤如寒蝉,整天在战战兢兢中渡过。
寒浞掌权称王后,派儿子寒浇去追杀相。这个寒浇可不是一般人,他长得人高马大,力大无比,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战神,大概有点像后世的项羽、吕布。
寒浇打听到相目前躲在斟鄩,于是率兵前往。战神果然是战神,他很轻松地就灭掉了斟鄩部落,顺道杀掉了相。不过那时相的妻子已有身孕,她从狗洞中逃脱,后来生下了少康,为大夏王朝保住了血脉。
中原平定之后,寒浞将目光转向了东方,他的故乡也在那里。寒浞命令自己的两个儿子寒浇和寒殪带兵去征服东方的过国和戈国。为什么安排两人一起行动?因为他许诺,得胜之日即将两地分封给这兄弟俩。终于可以摆脱老爸,自立为王了,这哥俩兴冲冲地率众向东方出发了。
那时候过国和戈国正在渂灌、渂浔这对兄弟的治下。我们来介绍一下这对兄弟。他俩是大禹族人姒邰的儿子,姒邰辅助大禹治水有功,大禹登位后就将过国和戈国分封给这兄弟俩治理,以感谢自己的老部下。可以说,过国和戈国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两个分封国,而更巧的是它们的大部分都在我们莱州境内。
寒浇兄弟兵强马壮,来势汹汹。弱小的戈国和过国怎能抵挡?很快的,戈国和过国先后沦陷。过国的都城被攻破时,两位国王逃出城外,隐入东莱山中。不过狡猾的敌兵很快就追踪而来。为免受辱,渂灌、渂浔决定自杀成仁。两人的儿子过悻、戈岿(那时已流行以国名代姓)收纳了先王的遗体,草草安葬后,隐姓埋名远走他乡。不过他们相约,将来大仇得报之日定当再来此地厚祭先王。
少康长大后身怀雄才大略,他联络夏朝各部结成联盟,意欲推翻寒浞的强权统治。这时,从东方逃出的过悻和戈岿投靠了他。少康率领部落联军一举打败了寒浞,重新夺回了大夏政权。之后,他率部向东方进发,去征讨过浇和戈殪。
如果与战神过浇硬碰硬,很可能会两败俱伤。少康心中犹豫,与大臣们商量对策。这时,有个叫女艾的大臣建议说:大王,据我所知,浇非常喜欢打猎,而且自恃射术高超,常常不将野兽直接射死,故意只将其射伤,然后在后边策马追赶,让野兽在奔跑中活活累死,我们是否可以在他外出打猎时提前设伏,把他杀死?看到这个名字你可能已产生疑问,没错,女艾是一位女将领,而且是一个女间谍!少康接受了女艾的建议,派她潜入过国,摸清过浇的行动规律。
有一天,寒浇又出外打猎。一只梅花鹿被他射伤后仓惶逃向东北方向。浇在后边紧紧追赶,他的随从们被远远甩在后面。梅花鹿误入一片荆棘丛中,卡在树枝间脱身不得。这时寒浇赶上,随手一箭将其结果。就在这时,一群黑衣杀手突然从旁边的森林中冒了出来。可怜这威震天下的战神过浇啊,还没弄整明白来人是谁,已被雨点般的长矛给活活捅死。杀手们割下寒浇的头颅,悄然离去。
由于失去了统领,群龙无首的过国很快被少康征服。少康班师回朝之前,将过国和戈国分封给过悻和戈岿,让这兄弟俩留下来治理该地,并防御北方来的貊人。
过悻、戈岿为两位先王在东莱山中重修了二侯墓,并在旁边修建了二侯祠、刺血亭和暴寒亭,此外还在岩壁上镌刻了《莱丘铭》以纪念两位先王的事迹。由于后来山壁塌陷,《莱丘铭》原迹早已经灭失,不过,宋朝时有任姓家族以拓片的方式保存了《莱丘铭》原迹,并纳入族谱。这里补充说明一下,任姓就是从过姓演化来的一支,至今仍子孙绵延,这里边包括了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先生。
从任氏族谱中的宋朝拓片可以发现,《莱丘铭》中的文字极其罕见,它有点像缪篆,又有点像符篆。不过,它与发现于南岳衡山岣嵝峰上的《治水碑》中的文字最为相似!治水碑,俗称“禹碑”,相传为大禹亲笔所书,后世称该碑上的文字为“岣嵝文”,另外还有一种叫法——“蝌蚪文”。现在考古界较为一致的观点是:岣嵝文的出现稍晚于仓颉造字,是历史上保留下来的最早的汉字。据专家考证,《莱丘铭》比禹碑晚80年左右,比甲骨文(出现于殷商时期)早600多年,比钟鼎文(或叫“金文”,周朝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早1100多年,比石鼓文(出现于秦始皇时期)早1700多年。也就是说,该铭文形成距今已有四千年。《莱丘铭》和禹碑一样,对于我们研究汉字的起源,意义十分重大。
既然《莱丘铭》、二侯墓、二侯祠已存在了四千年,所以如果说二侯墓是“中国第一古墓”,二侯祠是“中国第一祠堂”,不会有人反对吧!
夏朝的时候,现在的莱州城还远未出现,那么当年过国的都城在哪里呢?
经考古学家考证,过都的位置大约在今天三山岛街道下属的前吕村之东,诸冯村之西,王贾村之北,小朱家村之南这一片区域。当地至今还留有大都子、都子南、都子北等地名,可以佐证。
我们来说说上边提到的这个王贾村。王贾村,古称“大皇庄”,王贾村这个名字是后来改的。南宋时期,此地迁来一户王姓人家,这家以经商为主,通过子孙繁衍,家业越做越大,富甲一方。由于大皇庄这个名字太招人耳目了,王氏家族商量后决定把村名改为“王贾村”。请注意,开始时这个“贾”的发音是“gu”(商贾),后来才变成了贾宝玉的“jia”。
除了上面提到的国都所在地,在我们莱州境内,至今仍存着不少与前述这段历史故事相关的地名,比如:浞河、浞里、浇冢、过亭、过西等等,我们不妨择取其中几个地方讲讲。
莱州西南方向有一条河,名叫“浞河”,据传是寒浞带人开凿的,浞河岸边有几个跟寒浞相关的地名:浞里、大浞河、小浞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浞里,据说这个地方就是寒浞的故乡。这非常容易理解,寒浞跟随后羿来自东夷,而山东半岛地区就是他们这一族的发祥地。自民国以来的百年考古史中也可以看到,在史前时期(黄帝之前),东夷的文明较中原地区更为发达。有学者甚至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八千——一万年前的海平面比现在要低几十米,所以我国东部的渤海、黄海、东海的大陆架部分,当时其实是一片广袤的大平原,是史前人类的一片主要活动区域。对于现今沉睡在海平面之下的这片区域,学者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三海平原”。未来,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这片海底区域一定会进行更多的探索。也许到那时,很多的远古之谜就会逐渐浮出水面。
好的,让我们离开三海平原,迷途知返回到正题上来,继续聊当地的地名。
过西,是因位于过国的西边而得名。
梁郭,其旧称为“良过”,自然也与过国相关。
还有朱汉村,原名为诛寒,即“诛杀寒浇”的地方。朱汉村附近是地势平缓的丘陵地带,大片的农田连在一起。经过数千年农耕文明的开发和经营,古时传说中的茂密森林已不剩半点踪影。
站在原野上放眼远望,正南方的峰峦绵延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它们是:韩信山(崮山)、庙山、白云顶······,不管了,我们干脆就统称其为“南山”吧!南山在晴空下透出蓝色的基调,这会让人联想到蓝山咖啡或布鲁斯音乐。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与山峦为伴的日子是悠闲的,正如陶渊明所吟颂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东方的山岭上耸立着许多庞然大物——那是前几年刚建起的风车队列。风车那长长的叶片在山巅悠悠转动,恍若时光流去,常会令人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让我们再回望身边的这片原野,毫无疑问,这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夏日里,满眼都是葱郁绿色,四下里鸟鸣风声连成一片,如同一首天籁大合唱。秋日里,金色的阳光下,熟透的高粱谦虚而羞涩,玉米织成的青纱帐迎风成为海洋,蝈蝈、螽斯、桃金娘也来凑热闹,它们密切合作,交织成一阙《丰收曲》。
对于这片区域,我常开玩笑说它应该叫 “胶东·托斯卡纳”,因为无论地形地貌还是自然风光,这里像极了位于亚平宁半岛中部的托斯卡纳地区。不过,由于这一带的土壤沙质化较高,而且灌溉条件不便,这里的粮食单产值较低。不过,我想葡萄应该喜欢这样的土壤。如果这里将来真的有幸被打造成了一个葡萄酒庄园,那么我愿意为它送上一个早已想好的参考名称:品夏庄园。
本世纪初,就在这片土地上,考古学家发现了规模庞大的汉代古墓群,墓穴约200座,另有俑坑数个。从中发掘出土的历史文物十分丰厚,有陶器、铜器和钱币等等,而且还在俑坑内还出土了成组的车、马、俑。关于这处墓葬的主人,至今尚无结论。我猜测可能是西汉时期的繇国王室贵族。繇国是一个短暂的封建侯国,后面我们还会具体讲到。
其实早在汉墓群发现之前,这里还曾发现过商、周时期的历史遗址和墓穴,并有陶片、石器等文物出土。可见,自远古时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
最后再讲一个地方,该地也与这段历史密切相关,它叫“夏丘”。夏丘,据说是少康灭浇时埋葬阵亡将士的大墓。既然称之为“丘”,可见伤亡数量还是挺大的,那么在计杀过浇之后还曾发生过重大的战役吗?而且此地位于莱州地域的最南端,距离过都较远,为什么会在这里发生大战呢?我有个猜想:这里是否是寒浇和寒殪灭过、戈时留下的将士墓?历史是个小姑娘,有时她可以任人打扮;历史又是一位老人,无数的秘密都藏在他深深的褶皱里。当事实和逻辑并不一致时,我们只能继续搜寻更多的证据去探索和复原历史的真相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