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电影构图,主要是指电影画面中物体的布局与构成方式。影视作品是一种平面造型艺术,它是通过二维的画面来展现事物,画面具有明显的边缘,称为画框。通常情况下,这个画框为矩形。画框界定了画面的表现范围,平衡了画面的格局,为事物的运动和联系提供参照,与画框内的事物紧密联系,在这种联系过程中体现创作者的呈现方式和表达手法,引导欣赏者通过画框去观察被自己加工了的、令欣赏者熟悉而又陌生的、具有某种假定性和表现性的世界。对于画框的认识,存在两种不同的美学态度:封闭式构图和开放式构图。两种美学观点多年来不断地完善和丰富,形成了各自的体系。
Ø 一、封闭式构图形式的画面是相对独立、相对封闭的,画框是画内空间与画外空间的严格界限。
例如在电影《无人区》中,律师开车穿越无人区,不小心撞伤人后,自己在车上下定决心要焚毁尸体片段就属于封闭式结构。通过正面拍摄给人一种坚定的感觉封闭式构图通过画框内的视觉形象展现事物。封闭式构图形式对事物的反映完整、充分,对事物的运动和联系交代清楚、明确,画面整体的表意完整、清晰、准确。
封闭式构图的画内空间相对独立。封闭式构图形式画面的画内空间与画外空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画框作为一条严格分界线将画内空间从客观世界中割裂出来。例如在电影《血观音》中,最后的场景时女主的外婆生命垂危躺在床上,孙女坐在病床旁,跟外婆说话,哪怕外婆写了放弃治疗的协议,孙女也要竭力抢救她。这个场景就是一个封闭结构,画面全部的内涵和情感都蕴含于画面所体现的视觉形象中,欣赏者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了画内空间。
例如在经典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Bogs被关禁闭后开门的场景,整个身体在画面的三分之一处,加上周围的阴影是封闭的空间显得十分压抑,给人空间狭小的感觉。封闭式构图的画内空间是平衡的。封闭式构图的画框明确限定画面的表现范围,规定了画面的格局,并为事物的运动和联系提供了参照,也可以与画面中的各个结构元素建立联系形成特殊的艺术效果,增强画面表现力和感染力。我们平时经常提到的将主体放在黄金分割处,为运动的事物预留出一部分空间等拍摄经验,都是封闭式构图基本章法的体现。
Ø 二、开放式构图开放式构图画面的画内空间是与客观世界紧密联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画框不再是画内空间与画外空间的严格界限。
例如在希区柯克的电影《后窗》中,镜头表现男主在窗口向外望去,我们并不能通过这个画框来直观看到画框外的事物,但是通过画外音,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个人员混杂,热闹的街区。开放式构图通过欣赏者的联想来展现事物。开放式构图的表意空间不仅包括画内空间,还包括画外空间。画内空间是实际空间,是影视画面呈现给欣赏者直观的视觉形象;画外空间则是虚拟空间,需要欣赏者的联想才能被感受和体会,能反映画内空间所在的、更为广阔的客观世界。
又例如在影片《饥饿站台》中,不同的人分布在1~300多层的房间中,男主在最开始透过餐桌移动的通道向下看时,并不能看到尽头,这回让观影者想象到底又多少层,最后一层的人,会不会还会有事物。开放式构图追求更大范围上的平衡开放式构图的画面往往结构元素的形象不全,画面布局不稳定、不均衡,这些特点会使人感觉开放式构图是不平衡的,因此,很多人都认为开放式构图是一种不注重形式美感的、另类的构图形式,其实不然,平衡是指事物因素进行自控调整而达到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综上,封闭式构图和开放式构图是对影视画面框架结构认识的两种不同的美学态度,从基本观点上来看,这两种美学态度是泾渭分明、相互排斥的,但二者在不同的情况下又能够体现出各自明显的优势。电影和电视是两种庞杂的艺术形式,一个明智的编导应当善于调动各种有利的因素为自己的作品服务,在同一节目、同一场景,甚至同一画面中实现二者并存。只要这种因素能够促进画面含义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就可以合理采用,使各种元素相互促进、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