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好》观后感

电影,娱乐的多。没有想到,看了《老师·好》,眼泪总是止不住。这其中有我们共同的岁月,80年代中期的日常生活,汽水、冰棍、红砖房、自行车、录音机、迪斯科、蝙蝠衫、路边摊……这些,对于那个年代过来的我们,是那么熟悉。电影的情节也极其一般,没有什么悬念与怪异,电影最能够打动我的,还是其中的那份情结。

于谦饰演的苗苑秋,是一名高中教师,有实际的经验,面对判逆的学生,不急不躁,以爱育爱;面对世态怪相,不争不抢,不解释不申辩,坦然接受。喜欢他的霸气,老练,温情,不甘,自尊心极强,充满教育情怀……这就是老师!

结尾处,有一悬念,也让人心伤。面对诬告,居然是那个有些古板的好学生安静出头,找到县长,把事情摆平。可是在安静回来的路上,遭遇车祸。这也许正是电影结尾让人思考的地方,也是苗老师最后不辞而别的原因吧。这其中不仅有自责,也有无限的遗憾。最爱的学生安静因为残疾误了高考,复读两年也未能如意,最后开了一家小书店。苗老师退休之后,把蝴蝶结挂到了窗外的树枝上,这是艺术的处理,是美好的期待,更是对观众心理的补偿吧。也许这也是一种暗示,这正如老师的职业,虽然美好,但有那么多的不甘,也不为人所理解。

教育是容易遭到诟病的,因为关乎人家孩子的前途。教师就是职业,教好人家的孩子天经地义,没有多少人会想到,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没有心的交流,教育只能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已。而这部电影,更多的传达的是老师的敬业,老师的爱心,而对于教师的专业方面,特别是引导与激发方面,没有国外电影《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自由作家》中的那种专业。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拍摄者教育方面修养有关吧。也许,这就是高中教育的无奈之处。教育要发展,爱心与敬业是基础,但是仅凭这些是不够的。这不是电影的问题,而是在国人的普遍观点:教育就是教书的,只要有学历就能够教书,现在的教育都是别人不愿做的职业而已。再加上这么多年来,师资配比问题,师资不均衡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很多地方学校聘任临时任课教师数字惊人,谁都能当老师,这样的教育怎么能够得到人民满意?

电影的背景,是改革开放的初期,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学子们通过能力马上就能跃出农门的年代,而现在价值多元,毕业生就业困难的背景下,教育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问题,人们对于优势教育的需求更加强烈,家校矛盾被推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尴尬局面。教师没收学生东西,罚站,学生背着老师排练,这些事情在现在的管理背景下都要引起轩然大波,至于学生找县长出车祸,这样的事情可能早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头浪尖。

那个年代,再傻的学生都知道,老师严厉地管教他是为了他好,现在你拿书本扇他两下,搞不好就有降薪、调离、失业危险。一个热线都能把学校和教师支使得团团转,最后还得让家长满意,哪里还会有学生为老师出头之说,又有几个学生能够感受到老师工作的艰辛,能够为老师设身处地着想?更多的教师面对不守规则的学生保持了沉默,谁愿惹气操心找不自在?与很多学校管理者聊起此事,大家把不出事当成了管理的目标,真让人心痛。我们聊以自慰的是,相信教育还有真性情,像苗宛秋这样的老师还很多,是责任与担当撑起了教育大厦。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时间终会给出最好的答案,我们相信未来教育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师·好》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