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问题带你读懂知识管理

茫茫学海,信息无限,我们该如何学习?读书读了N多本,到头来一句都想不起该肿么破?知道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我们要如何应对?成甲在关于知识管理的书《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释。

在看到这本书名的时候,我脑海里涌现出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叫知识管理?

2.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知识管理?

3.如果真的应该管理,那要如何进行呢?

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也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首先需要解释知识管理是什么。

要解释知识管理,先要理解何为知识。作者认为知识是那些可以改变人行为或思考方式的信息。我们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但是足以影响我们行为或思考方式的信息是很少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筛选这部分信息并加以利用。 知识管理就是获取知识并加以运用的过程。

对于一个信息,处理的方式从浅到深分为三步,一是进行数据管理,即看到零散的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则加以整理;二是信息管理,即用零散的信息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底层规律,即发掘信息产生的根本原因。

知识管理的过程与儒家经典著作《大学》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概念很相似,即从客观现象中汇总精炼提取出普适性道理,修正自己的思考方式,指导自己的行为,最终给他人正向引导。

其次,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知识管理?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大到卫星上天,小到哪条街有个精致小店值得一探,与我们息息相关如明天的天气如何,到跟我们八竿子打不着如某某明星的私生活。人的生命有限,而信息无限,我们不可能花精力去消化所有的信息,当然了,大部分信息也根本不值得我们花时间去思考。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信息分类,从事件的共性中提取普遍适用的道理,指导我们的人生。

比如说经济学中的供给需求原理就算是一个普遍适用的道理,基本上所有的商业活动都可以用它解释,大到北上广的房价为何居高不下,小到为什么一到春节菜价就上涨等等都与之相关。

最后,那我们该如何进行知识管理呢?

首先要保持两种心态。

一是绿灯思维,即“我的观点”不等于“我”,别人对“我的观点”的抨击不等于抨击“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跌入习惯性防御的陷阱,就是说在别人评价我们的观点或者做的事情时,我们第一反应是对方在评论我本人,而从心底产生厌恶的感觉,习惯性地进行反击。区分“我的观点”和“我”可以帮助我们绕过习惯性防御的陷阱。这一点从实践的角度有点“反人性”,因此需要多多练习。

二是以慢为快,多问为什么,把时间花在真问题上。所谓真问题,就是从现象追问为什么,问到问不出新问题为止的那个最终问题,得出的结论就是相对来说比较普遍的结论了。

举个例子:为什么2019年各大传统健身房纷纷撤出大城市,而一些小的健身房和工作室发展势头很好?是因为年轻人都不愿意办健身房的卡了,但是又有健身的需求。

为什么中老年人对此影响不大?因为中老年人不是健身房消费的主力,对于他们来说花几千块钱去健身房不如每天晚上跳广场舞。

那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办健身房的卡了呢?因为办一次卡去不了几次不划算,一堆器械放在那会用的只有跑步机;私教课挺贵的,但是请教练还真不知道哪个好;而且大部分大型健身房都开在社区,团课上课的时间回不去,平时下班挺晚的,回去也不想锻炼了。

那又为什么愿意去小的健身工作室去健身呢?大部分是按次付费,哪怕单价比较贵,但是钱花在哪明明白白,甚至还有一些小的健身房的操课单独收费,一次也就几十块,算下来也比办了一年卡去不了几次划算;健身教练是同事或朋友推荐的,有他们先看了,节省了决策时间和动脑子的精力,而且大家还可以一起去;小型健身工作室大部分开在办公楼里,午休或者一下班就能过去。

从上面的问题看来是年轻人对于健身的需求产生了变化,更倾向按次计费,有朋友推荐并且一起去,离工作地点近。

为什么倾向按次计费?因为人性本懒,在没有建立锻炼习惯之前每次去锻炼都需要进行心理建设,实在无法保证按计划锻炼;按次计费方式不需要算去几次能赚回年卡,可以节省决策时消耗的脑力。

为什么倾向离工作地点近?本质原因同上,人性本懒,额外的时间和精力的负担会让人更懒,而减少外部条件的限制可以帮助推进计划的进行。现在大部分大城市年轻人的工作时间都比较长,回到家之后一动都不想动,在工作地点附近,可以选择工作间歇的休息时间去锻炼,难度相对于回家之后小,从时间和距离上都会建立一个更便捷的条件。

为什么倾向有朋友推荐,和朋友一起去?本质原因同上,人性本懒,能利用别人经验做决策的,绝不自己额外花费脑力,有朋友一起去,从外部帮助施压,抵抗自身的惰性。

所以最终得出的相对普遍的结论就是,人的本性就是懒惰的,这是人在漫长的演化历史中产生的特性,所以在建立一个新的习惯时,要搭建尽可能便捷的外部环境以支持习惯的养成。新型的健身房和工作室正是利用了人懒惰的特性,从几方面降低了大家抵抗懒惰的难度,因此比传统健身房更受欢迎。

解决完心态的问题之后,作者介绍了三种日常可以使用的方法:反思,以教为学和刻意练习

反思是指记录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当时的心态,以及处理的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对事件进行回顾,多问为什么,寻找做事的原因,并尝试思考是否有更好的处理办法。反思的方法是从现实状况到底层逻辑,再反推现实情况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加快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

以教为学是指学到了知识,可以通过向其他人讲解以加深理解,通过别人的问题也可以获取新的灵感和感悟。在给别人讲之前,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用于“备课”,还要着重对不同的观点和反面案例进行研究,这样可以辩证地去思考,而不会片面地理解。已教为学的方法适用于全面总结普适性知识。

刻意练习是掌握了一个底层的逻辑,尽可能去思考应用场景及处理方式,在实际生活中也要尽可能多地应用。这样才能达到知识改变行为和思考方式的目的。刻意练习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知识的思考,且有助于解决实践中如何应用的问题。

最后是我的个人实践话题:对于本次疫情扩散情况的一些思考

20年春节大家都过得平淡而不平静是因为新冠肺炎的广泛传播。由于大家无法出门,所以在网上进行交流就变得更频繁和密切,话题从病毒扩散当地政府应负责,到新建医院的云监工,既有正能量的加油鼓劲也有负能量的抱怨。

对于此次疫情,一些人抨击当初说八位首先发现疫情的医生造谣的地方管理者,仿佛是由于他们自身的问题导致了整场灾难,这就是我们能看到的信息得出的直接结论。但实际上站在他们的角度,那天签发的一纸“训诫书”可能只是一年中签发的N张里面并不起眼的一张,从发现的问题到执行的流程或许都没有任何超过工作制度的情况。

那么如果不是这些人的问题,问题在哪,有人说问题在我们的政治制度,只需要向上汇报而不需要听取人民群众的广泛意见,没有下层的反馈机制。这是个问题,但并不是问题的全部。实际上,上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广泛听取人民意见的案例是英国脱欧,结果他们后悔了。更何况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如果决策要广泛的听取意见,效率会非常低下,恐怕遭遇疫情之后的发展形势不会比现在更好。

我尝试用系统思维来解释本次疫情扩散的事情。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大的整体,从我们的政治体系的设置来讲,非常有利于应对社会极端情况,对于本次疫情举国之力去应对就是最好的例子。而本次的疫情扩散如此之快,并非管理当局反应不及时或者意图不迅速处理,而是因为他们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而一如既往选择了“维稳”的处理策略,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无可厚非。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的是上层管理部门搭建与各行业协会的快速沟通通道,以便发生极端事件时有专业意见作为辅助,并对此进行快速处理。各行业协会对于极端事件进行监控和管理,搭建内部的由下至上的迅速反馈机制,比如医疗行业协会对于呼吸道传染类的疾病就应该设立专门的反馈通道,以及时了解有可能发生疫情的情况。

在国家整体看,可以形成一个大政治系统为主导,N个专业小系统为辅助的结构,并建立系统顶层间的信息互通,和每个系统之内的极端事件反馈机制。这样即可以避免管理上的不专业,也可以避免不分轻重缓急都进行快速处理导致的效率缺失。

这些是我个人在读了这本书之后基于本次疫情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真正的执行难度一定远超过提出建议者能想象的难度。关于疫情和最近听到的流言蜚语,深深的感觉到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人和绝对的坏人,希望大家可以多一些理解,少一些站在道德制高点的指责。秉承you can you up, no can no BB的原则,可能会更和谐。毕竟平心而论,谁又能保证身居其位而做得更好呢。

以上是我读书之后的整理和思考,只重点关注了我想要了解的部分,并未包括全部内容。本文中的结论来自于书中,所有实例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和思考,其中一定有一些是我在现在无法完全成熟地理解和说明的内容,欢迎大家指正。对知识管理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关注本书以及本书的作者成甲,相信可以从中得到一些不同的感悟,欢迎大家交流~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个问题带你读懂知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