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才是最大的围城——读《围城》有感

《围城》一部常年霸占图书阅读榜的榜首的小说,最著名的一句话莫过于钱钟书夫人杨绛为其在扉页上的一句话:“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有人曾经这样问:为什么婚姻美满的钱钟书会创作出《围城》?在这本书的附录里有杨绛写的篇钱钟书写《围城》,文章里是这样说的,钱钟书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但是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节全属虚构。尽管某几个角色稍有真人的影子,事情都子虚乌有。艺术源于生活,生活源于感悟。而这个感悟缺不一定是自身的经历,有可能是看别人的经历。

关于婚姻,仅仅是围城的一方面的解读。从作者着重写了方鸿渐与几位女性之间的瓜葛。在归国船上与已有未婚夫的鲍小姐的追逐寻欢,他很怪鲍小姐行为不检,但对鲍小姐的勾引又觉得十分兴奋。对于不喜欢的苏文纨,方却从来没有勇气把事情讲清楚,最后还是用法语说自己心有所属。对自己最心爱的女性—唐晓芙,明明是应该把握的幸福时机,他却不积极主动的解释,反而把爱情以草率结尾。到最后选择一个不爱的孙小姐结婚。

透过方鸿渐的种种行径,作者更刻画了一个性格性格鲜明的人物。这个人物性格可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体现出来。造就围城的更多是我们自己。而这也是围城根本意义所在。

方鸿渐身上有一种游离性,这种游离性是面对社会残酷竞争以及种种压力下的迂回逃避。这种逃避是不肯面对传统生活中的贵规则,却也无法作出冲破现实的一步,只能一步步“欺骗自己”和“欺骗他人”。早在大学读书期间,接受西方教育的方鸿渐一直想恋爱,按年龄来看,他30岁左右,就拿现在的年龄观念,他现在结婚都是晚婚了,但是在他父亲的痛骂下“顿时矮了半截”。

接受亡故未婚妻家的帮助出国留学后“既不钞敦煌卷子,又不访《永乐大典》,也不找太平天国文献,更不学蒙古文、西藏文或梵文。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一面说着学位无用的话,一面在快要回国时买的一份假文凭,掩盖自己“一无所获”的留学经历。他这种逃避性也在去三闾大学任职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对待校长高松年的食言,对代伪造学历假留洋博士韩学愈,对李梅亭的伪仁义道德...最后在尔虞我诈之中被排挤出来,原本等待的是升为教授的聘书,却收到解聘书。

如此种种,造成了方鸿渐的悲情色彩。他一味的逃避,逃避现实、逃避婚姻,想逃到一个没有围城的地方,却不是逃避—才是最大的围城。

你可能感兴趣的:(逃避才是最大的围城——读《围城》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