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承担使命

乌镇戏剧节10月18日开幕:这座古镇的未来,在于文化基因

“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两省三府七县错壤之地,两镇四栅八坊万家烟火,千载春秋在浙江乌镇留下了深厚积淀和无数故事。而今天开幕的乌镇戏剧节又给这座古镇带来了新的活力和世界级的影响力。


图片发自App

古朴是乌镇的底色,水阁廊棚、石桥青砖、古塔庙宇、书院染坊……这里的日子可以散淡而又恬静。但乌镇的味道可不止于此,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戏剧节、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未来视觉艺术展、木心美术馆,这些声名斐然的会议和文化盛事为乌镇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图片发自App


一边是古镇保护旅游开发,另一边是传文脉融时代精神,灵动、时尚、前卫,在芸芸中国古镇中,乌镇书写了一部属于自己的传奇。

“乌镇啊,就是保护好了一个躯壳,再灌入了文化的灵魂,海纳百川充满生机,就赢得了全年龄段游客的心。”已近古稀之年的老乌镇人邵云带着澎湃新闻记者熟稔地走在乌镇的青砖小道上,他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乌镇文化活化石”,退休后被乌镇旅游公司聘为文化顾问。


图片发自App


南朝遗迹的保护

乌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一条十字形的内河水系将全镇划分为东南西北4个区块,当地人称之东栅、南栅、西栅、北栅。京杭大运河流近乌镇,分出一支从镇的西北角注入。


图片发自App


1999年,乌镇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开始实施。古镇要寻找文化,得扎进历史去,乌镇依傍了什么历史?邵云介绍:“乌镇地处京杭大运河之畔,总纲就是运河文化。乌镇的古建筑群、水上民间习俗、饮食文化、农耕种桑采丝的传统等等都与运河密不可分。乌镇的建筑既不属于徽派又不属于浙派,由于京杭运河带来的各地文化交流,乌镇的古建筑融合了这些地方建筑的特点,‘风火墙’‘观音斗’,高大美观又具有实用性,而且很早就出现了西洋建筑的房屋。”


图片发自App


开发初期,乌镇旅游公司就为其定下了整体保护的策略。对于有底子的老建筑,注重修旧如故,以存其真。对于已经损毁较为严重的建筑,乌镇旅游公司总裁陈向宏就依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儿时的记忆,也在现场听当地老百姓讲述,画出图案后再和老百姓对照,请工匠按传统工艺施工。


图片发自App


乌镇内一些异地保护的历史遗址也值得一看。乌镇西栅景区内的昭明书院,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在乌镇筑园随师就读的地方,昭明书院内如今矗立着一块明朝万历年间建造的“六朝遗胜”石牌坊。这块石牌坊原先在乌镇景区外的一个农贸市场内,因为当地周边环境受到破坏,乌镇旅游公司就将其整体挪至昭明书院内。“还有一些明代石桥,是别的乡镇拆下来不要的,也都挪了过来,如果砸碎了就烟消云散了,如今它们留在了乌镇,这也是保护了其他地方的历史文化资源,”邵云说。


图片发自App


昭明书院的“六朝遗胜”古牌坊

水阁廊棚是乌镇民宅的特点,有河与街相依并行,河道一侧是平行小街,另一侧是邻水民居;有双街夹河,河的两边都是小街,街的外侧连片民居;也有两岸都是邻水建筑,隔河人家后窗与后窗相望。人居水阁上,汲水洗涮浣衣,无时不与水作伴。这些老屋有的年久失修,出现了倾斜,并且是多向的倾斜,比如倾斜30-45度,同时又扭曲。乌镇旅游公司就找到了乌镇当地一位80多岁的老人出山,他是一名“纠偏匠”,通过几件简单的工具,如铁钩、绳索,对老屋的木梁进行各种角度的调整,将整个屋子纠偏过来。

除了历史建筑的传承保护,也包括周边风貌的整治。乌镇在全国率先实施“管线地埋”工程,把所有原来矗立在古镇上的电力、电信、电视等线缆都埋到了老街石板下,对裸露的太阳能、空调进行了移位、隐藏,完整回复了古镇风貌,为整治受污染的河水,在老镇区系统铺设了地下排污管道,并对河道进行了大规模清淤,使原本已污黑淤积的河道重现清澈。

乌镇的水上市集

香市、高竿船与蓝印花布

保护好了历史风貌,接下来就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挖掘民间文化,开发之初乌镇旅游公司就不断组织当地老居民座谈会,有哪些老底子文化适合发掘传承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大家为此动了许多脑筋,首先就要把乌镇的传统生产生活习俗恢复起来。在运河文化中,最中心的要算蚕桑文化了,乌镇以及周边的农村四乡八里的经济中心就是蚕桑,除了水稻,养蚕卖茧就是农民赖以为生的主要途径,因而各种纪念、祈祷的文化活动都让当地居民十分重视。”邵云介绍,“首先大家确定下来的就是‘香市’。”

香市习俗乃乌镇独有,该名称始见于民国《乌青镇志》:“清明后男女赴普静寺烧香,今名香市。其时有洋片摊、糖摊、马戏、傀儡戏诸娱乐场,游人甚重……”清明至谷雨时分,乌镇及周边地区百姓为祈求蚕桑丰收,聚集烧香祈福。作家茅盾笔下,将香市称为“农村狂欢节”。

清明节当日,乌镇香市拉开帷幕。清晨,蚕农们赶往乌镇西南20千米处的含山,参加“轧蚕花”庙会,赶会者从含山下来即会聚乌镇普静寺烧回头香。香市期间,每天清晨,四乡农民成群结伴乘航船,摇赤膊船,赶赴香市,且不忘捎带自制的竹器、蚕具和农副产品在香市兜售。众人会集普静寺,先到寺内烧香,然后逛庙会。

香市持续半月之久,届时,城隍庙至普静寺南广场,茶棚、小吃摊、糖果摊、耍戏摊、杂货摊,摊摊相连。外地各种戏班杂耍也都齐齐赶到,各选场所,有跑马戏、木偶戏、文明戏,鼓乐喧天。打拳、变把戏、拉洋片,纷纷亮相。

香市游船

半月香市,河港中更有竞渡者。船挑四橹,两舷排桨,宛若龙舟,名“踏白船”,也代表这蚕宝宝的茧子,又大又圆;或两船并联,船上耍拳舞棒,枪刀斗勇,名“打拳船”。竞渡大多在西栅高桥附近举行,水中快船穿梭,锣鼓齐鸣;岸上观者如蚁,人声鼎沸,蔚为壮观。

“游河时还会请一位漂亮姑娘扮演蚕花仙子游船,祈祷蚕花丰收,大家都会参与,游客们也乐在其中。在东栅,我们还挖掘出了高竿船表演,这一表演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邵云介绍。

高竿船又俗称为“蚕花船”,是一项传统民间杂技活动,起源于明末清初,以清代后期和民国时期为盛。高竿表演是在水上的一条大船中央摆放着一直旋转的巨型石臼,上面插一根三四丈高的毛竹,表演者身着象征蚕宝宝形象的白色服装,沿竹竿而上,爬至梢顶,在弯成九十度的毛竹上表演各种惊险动作,模拟蚕宝宝吐丝形态,整套动作固定而连贯。在乌镇东栅景区每天一场高竿表演,每每引得游客们啧啧称奇,声声赞叹。

高竿表演


图片发自App


民间手艺精品上,乌镇也有多个强项。比如已有上千年历史的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乌镇是蓝印花布的原产地之一,旧时乌镇有染坊数十家,如今乌镇景区内还有蓝印花布的体验工坊;江南水多船多,漕运、官船、商船、农船、喜船类型各异,随着现代水泥船钢制船的普及,木船修理技术也不再被人重视,为了不让这些传统手艺完全消失,乌镇还保留了木船修理技术。乌镇西栅景区开发时,还特辟舟楫文化长廊,展示乌镇一带常见的20多种船只,成为了舟楫文化的小型博物馆;还有代表着乌镇冶业开端、创建于明嘉靖年间的亦昌冶坊等等。

古镇的未来在于文化基因

乌镇成为中国著名旅游景区后,乌镇旅游公司开始思索如何引入现代文化,陈向宏考虑到,乌镇以前有丰富的文化基因和细腻的艺术氛围,如果能引进现代戏剧,与乌镇盛行的民间戏剧有历史渊源。并且来乌镇度假的客源很多是80、90、00后年轻一代,相当部分的年轻人对戏剧艺术情有独钟,办乌镇戏剧节的想法由此而生。

乌镇找来了黄磊、赖声川、孟京辉等成立了组委会,光筹办就花了四年时间。其间,建造了乌镇大剧院,还对景区里的小剧场进行了改造。乌镇戏剧节定位为国际戏剧节,引进国内外著名的戏剧作品,也把注意力放到扶持青年戏剧上。

乌镇大剧院

乌镇水剧场

在一个古镇上能看到全世界最经典、最先锋的剧,每到戏剧节时,热爱戏剧的人们蜂拥而至,古老的古镇又呈现出了另一种气质,如今乌镇戏剧节已经成为了在国际上也一致公认的中国最好的戏剧节。

乌镇高质量的文化活动已成为常态,2015年木心美术馆竣工建成,收藏了木心遗留绘画作品六百余件、文学手稿数千份;乌镇上的一间老厂房被改造成了当代艺术展展厅,在此举办的“乌镇国际当代艺术邀请展”展览汇集了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位(组)著名艺术家的55组(套)130件作品;2016年第一届“乌镇国际未来视觉艺术展”,就邀请到了获得5座奥斯卡奖项的世界级团队“维塔工作室”来此举办20年回顾展,将维塔工作室的工作环境、特效制作过程、发展历史墙等完整呈现。

木心美术馆

2014年起,中国政府决定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每年一届,确定乌镇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全球互联网精英如约而至,新思想新理念随之而来。乌镇成为了互联网特色小镇,智慧安防、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社区等11个智能化重点正在推进运营。这一机遇令人称羡,却非偶然,这是乌镇多年深耕细作打下的基础。2017年举世瞩目的“人机大战”——九段棋手柯洁对战围棋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也在乌镇发生,乌镇见证了一次人工智能程序远超人类棋手的质的提升。

很难简单定义乌镇,这座古镇在政府、乌镇旅游公司为代表的多重力量下,一次次淬炼出钻石般多色的光芒。它不仅是古镇,它是多面而独特的。在这里,传统和现代、民族和世界、文艺与科技碰撞、结合、共存。

原文网址链接:

https://new.qq.com/omn/20181018/20181018A0UT4J.html

以上是新闻的部分内容。古朴的小镇风格独特,景色优美,身处其中如走入画中,让人不禁流连忘返;处处留存历史印记,又不得不赞叹老祖宗的智慧。在追根溯源的同时,使我们又无处不在的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随着新闻的描述一起来领略一下什么是文化?

1、 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文化?现在国家提倡文化复兴,似乎整个社会都在讲“文化”,仿佛一夜之间,人们开始重视文化了。文化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而起:比如当下盛行的“旅游文化”“服装文化”“茶文化”,在酒桌上谈论的“酒文化”……

一时间热闹非凡。我们走进新闻会看到这样一段话:“开发初期,乌镇旅游公司就为其定下了整体保护的策略。对于有底子的老建筑,注重修旧如故,以存其真。对于已经损毁较为严重的建筑,乌镇旅游公司总裁陈向宏就依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儿时的记忆,也在现场听当地老百姓讲述,画出图案后再和老百姓对照,请工匠按传统工艺施工。”这里面提到“以存其真”“历史文献”。也就是说,我们搞文化,首先要明白文化的概念,要去历史中寻找其真!

到底什么是文化?在我们一部古老的经典《易经》里面有两句话涉及到文化:前一句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这个“文”指的是特征,就是观察天地变化的特征,然后找到天地变化的规律,所以是“文变”。后一句是“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把找到的这个天地变化的规律应用到人道上,让人们去遵守这个规律,就叫“人文化成”,这就是“文化”。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我们常人口中所说的文化,恐怕没有几个是成立的。一些所谓浅显的“文化”,根本不能从道德的层面引导人们向善向美。我们当务之急是导正人们的观念。新闻中也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强调:“古镇要寻找文化,得扎进历史去。”

二、文化来源于生活,是“活”的经典。当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文化时,自然就明白了文化来自哪里。在这个世界上,是先有人,才有文字。文化是我们的古圣先贤在长期的生活劳作中,在规避各种天灾人祸时,总结出来的一套经验、规律,然后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文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经典。说简单一点,经典文化就是生活实践,来自生活,又用于生活,如此循环往复。所以我们判断中国文化的真伪有一个最简单的标准:即真正的中国文化,是可以实现自强不息、生生不息的。现在提到传统文化,有人会嗤之以鼻,说是腐朽的东西,不适应当代。我们只能说明这些人不了解经典,《易经》《黄帝内经》《大学》等等,里面都是规律,古为今用一点问题都没有,而且里面明确的告诉我们怎样格物知至,修身齐家。

在育心经典,有太多的父母和孩子在“经”的指引下,实现了孩子教育成功、家庭和谐、工作顺利。学习经典,要学会“类族辨物”,我们用上面给到的标准去鉴别一下,看是否具有生命力、生发力。为了做好文化,新闻告诉我们:“保护好了历史风貌,接下来就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挖掘民间文化,开发之初乌镇旅游公司就不断组织当地老居民座谈会,有哪些老底子文化适合发掘传承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家为此动了许多脑筋,首先就要把乌镇的传统生产生活习俗恢复起来。”乌镇为什么能够熠熠生辉?“传承与创新”,符合文化的特色。

三、传承文化,承担使命。新闻最后提到:“很难简单定义乌镇,这座古镇在政府、乌镇旅游公司为代表的多重力量下,一次次淬炼出钻石般多色的光芒。它不仅是古镇,它是多面而独特的。在这里,传统和现代、民族和世界、文艺与科技碰撞、结合、共存。”从这里不难看出,政府和各界人士都在为乌镇这座古老的城镇文化而付出着。尽管是一个小镇,却是文化和历史的缩影,不容忽视。作为一个文化产业,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需要具有其服务性、系统性、合作性,是义利相随的事业。让文化重新回归大道,是我们后辈不可推卸的承担和神圣使命。每个人都应该,也在为这样的传承而努力着。

由此,不由的联想起我们的经典传承。经典,同样需要具备系统性、根本性、计划性,才能成为引导人类精神的航标。圣贤正是用自己的实践,为我们指明了成就之路。但是因为各种因素,导致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偏差,也造成人们的许多误解和曲解。所以,我们要传承真正的传统文化,还原其本色。学习经典,不仅要有理论,还要用于实践,做出成果。我们要回归传统文化的学习,回归源头文化,才能解决众多问题。而在众多传承文化的机构,育心经典以实践经典,践行经典的理念,走在了时代的前列。育心经典提出以《易经》为首的经典学习,提供了全面系统的经典教材,从编辑、录音到出版整个过程中付出大量的心血;创立了“137”累积法;还建立了网络学习平台,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培养了无数的人才;各种地面读经班、文化游学办的如火如荼,无数家庭在此受益,无数的孩子在这里成长。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普及经典教育,提高道德水平,时不我待。面对文化传承,我们要勇敢的承担起历史责任,传承真正的中国文化,引导民众从善如流,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社会和谐,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文化的任务。文化复兴人人有责,让我们一起努力,做文化传承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传承文化,承担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