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博一笑——我记忆中的几个“第一次”之吃火龙果

聊博一笑

——我记忆中的几个“第一次”之吃火龙果

张范津

从婴儿呱呱坠地开始,便一路向前,朝着一个个第一次走去。每一个“第一次”都是一道必答题,有的只需口述,答完即止,有的则需“笔墨”,留痕留迹。而对于每一个“第一次”,如人之所见汹涌澎湃的海浪,苍翠峭拔的大山,初次看海的人会感到惊心动魄,初次见山的人会发出“噫吁嚱,危乎高哉!”的感叹,可常在海边、常在山间生活的人则又无动于衷,偶尔被一架广角摄入,或许就成永恒的风景……

                               ——题记

我第一次吃火龙果纯属受好奇心的驱使,是在南宫市委原副书记张金榜书记办公室。那时南宫市委市政府还在老城东大街路南办公,在市委办公楼后面第二排路东西头的两间瓦房就是张书记办公室。

时间是1998年夏季,按照市委安排,由张书记牵头筹备一个全市性大会。在拟定的会议文件中,有一个领导讲话让组织部起草。拿出初稿报董立强副部长审核后,已是晚上九点了,为赶时间,我们又随即送张书记审定。张书记接过送审稿便执笔修改起来。董部长看看表提议天这么热,买个西瓜吧,我答应一声就出去了。这个时候最近的西瓜摊就是旧城十字街,这里西瓜当然不少,但更吸引我眼球的却是标注越南产的火龙果,一小箱六个,摊主告诉我这是刚到的新货。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果断决定买火龙果,因为这不但是外国货,更关键是没见过、没吃过。回到张书记办公室我如实陈述买火龙果的理由后,二位领导赞许有加。但切开一吃,却没有赢得所期待的喝彩。那火龙果简直毫无风味可言,尽管外表红彤彤的,但灰白色的果肉,既没有水果应有的或酸或甜的口味,也没有或香或臭(榴莲)的气味。

我们大呼上当,我后悔没按领导意图办事。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再回顾此事,又有一番新的感悟。我反问自己,当年购买越南产的水果是崇洋媚外吗?绝对不是。因为当时想的只是它的异域性,尝新鲜,丝毫没有外国月亮比中国圆的想法,即便是崇洋也“崇”不到越南头上。再则,当时买火龙果上当了吗?没有。我们在火龙果上市之初就品尝到了异域水果的“风味”,知道了一个新的水果品种,不值得骄傲?就因为这一品一尝让自己始终难忘,不值得高兴?而且对于这件事至今仍进行着不辍的哲思,不值得自豪?想到这些我底气更足了。

鲁迅先生曾有这样的名言: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其实在食材、食物的选择上就应该有求异求新的冲动和实践。而当年“勇敢”的吃一种未见之水果,岂不洽和圣人之道?

当然,如今火龙果早已打破了“异域”垄断,而且国内种植区域大幅北迁,已成普及率极高的水果。随着现代种植技术和植物驯化改良技术的发展,种出的果品适口度不断提高,白心儿的如此,在市场上爆火的红心火龙果和黄金火龙果更甚。

其实不论吃螃蟹还是火龙果,追求的无非是对食材食物的新和异,品味一些新食材,尝试一些新做法。“鲁、川、粤、苏、闽、浙、湘、徽”八大菜系的归类,堪称在食材、食物上鼓励求新求异的典范,一个人一生中能遍尝八大菜系不也是一种造化吗?而限定在范围很小的几个菜品上,简直是对自己味蕾功能的剥夺。大菜如此,地方美食亦然。

跟团旅游,吃饭时经常有游客提议多上几道家乡菜,以享宾至如归的殊荣,岂不知若真的“如归”了,还要远足何用?既已行至异域异乡且居时甚短,就当放下家乡菜换换新口味,吃一吃当地的特色美食。试想来了武汉你不吃热干面、豆皮、糊汤粉,去了成都你没品尝那里的火锅、龙抄手、担担面,到了兰州不饱食几餐兰州牛肉面,你再去哪里寻正宗?岂不冤哉?

地方美食是外地人“票选”出来的。譬如,离我们最近的威县油酥火烧、宁晋饸烙面、南宫黄韭水饺和红薯面条子(面条)……当地人一直这么做、这么吃,不觉异样,不觉特别,直到有一天外地人见了、吃了,并指出了与其他县市吃法做法的不同,于是威县、宁晋、南宫便有了自己未曾察觉的特色美食。诚然这些特色外地人在自己家里是绝对做不出、吃不到的。

再进一步想,我们尝一尝当地特色,诸如特色水果、特色蔬菜、特色杂粮、特色美食,从某种意义上讲,既增加了自己的阅历,更加深了我们对当地风土风物的了解,又何乐而不为呢?

          2021年1月27日00:14:59

(图片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聊博一笑——我记忆中的几个“第一次”之吃火龙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