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打卡第37天《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王晓春

摘录:

案例46 “蝴蝶效应”

1.英国有一首民谣将“蝴蝶效应”说得很形象: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校园无小事”的理论依据

2.教育必须有重点,对学生的问题,必须区别对待。有的严管,有的宽管,有的不管,不管是为了更好地管。

3.对“校园无小事”这句话,如果做死心眼的理解,是非常有害的。正是这种观点导致如今的管理“眉毛胡子一把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正是这种观点导致教师成了“见错就管”的“事儿妈”,因而遭到学生的厌恶。哲学常识告诉我们,大事和小事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如果校园里没有小事,那岂不等于说校园里也没有大事了吗?

案例47 教育者的魅力从“共同遭遇”开始

4.她看到那跌倒的小家伙,愣了愣,接着,跑了过去,装着一下子也跌倒了,就跌在那小家伙的身旁,她跌倒了,还笑得咯咯响。那小家伙一看小姐姐,也笑了,抹抹泪,又玩起来。

5.在今后的学校管理活动中,努力以“共同遭遇者”的形象出现在被管理者面前,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绿色的心灵

6.都说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神圣的事业就要求主持者有神圣的动机,至少也要有相对纯洁的动机;神圣的事业还要求教师的心灵较少被污染,少一点眼前利益的考虑,少一点封建等级观念。

7.人与人可以沟通,人与架子是无法沟通的。

案例48 宰鸡儆猴猴不怕——“教育经典”失效了(1)

8.以前,学生在学习或其他方面出现了什么错误,我只要选准一个对象,当着全班学生的面罗列这个学生的错误之处,并进行严厉的批评,其他学生就会引以为戒,在今后的日子里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可现在,这个方法渐渐失灵了。

9.杀鸡儆猴为什么不起作用?柳老师归结的原因是:老师平时威严不够,以致学生不怕老师了;学生见多识广,唬不住了;教师平日缺乏“情感迁移”的教育,所以学生无动于衷。

10.柳老师总结的原因,有很明显的教师中心色彩,拿到学生那里,他们是不会认可的,就好像把减负不成的责任推给教师,教师不会认可一样。

11.你可以用高压手段迫使孩子写作业,这很威风,但是你没有办法迫使孩子爱学习;你可以镇压“罢工”,但是你没有办法防止“消极怠工”。

案例49 取消考试资格无所谓——“教育经典”失效了(2)

12.老子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13.只有在以下两种情况下,考试作为老师的“法宝”才能发挥某些威力:一是学生对考试还抱着某种希望,二是他们对考试的厌恶还没有到极点。如果连这点前提都没有,则考试对学生来说,就是“于我如浮云”了。

14.当前教师的第一要务是尽量少用“恐怖”手段,在帮助学生喜欢学习本身方面下点功夫,这才是正确方向,这才是真正的专业水平。第二,如果迫不得已使用“恐怖”手段,也应该知道它的局限性,掌握分寸,莫学秦始皇。

案例50 说起父母不再流泪——“教育经典”失效了(3)

15.只要说起他的父母为了他如何如何辛苦,孩子的眼泪马上会掉下来。这时,再继续对孩子进行教育,效果往往很不错。

16.如今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好多父母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却只知道给孩子吃好、穿好、玩好,认为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关爱;也有家长把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作为父母之爱的表现。他们忽视了对孩子如何做人的教育。

17.为什么孩子说起父母不再流泪?柳老师归结为两个原因,一个是家长“忽视了对孩子做人的教育”,一个是有些家长不关心孩子。

18.产生这种现象的基本原因是家长本身的“角色畸变”和“角色分裂”。

19.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要求,为孩子提供无微不至的生活服务,这两条把家长变成了孩子的“奴隶”和“使唤丫头”。家长处处讨好孩子,失去了家长的基本权威,以致孩子瞧不起家长了。孩子对家长的亲情关键是一个“敬”字。古人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孩子对家长应该有感恩的心态。可是当你给孩子当奴隶的时候(尤其是父母都如此的时候),孩子的感恩心态肯定要发生畸变,因为主人对使唤丫头一般是没有感恩之心的。

20.竞争的压力使家长的教育人格发生了畸变和分裂,向右,变成了“奴隶”,向左,变成了“暴君”。孩子搞不清家长为什么会忽然对自己那样百依百顺,忽然又对自己那样冷酷无情。家长的人格分裂导致了孩子人格的分裂。最典型的表现是,孩子们既讨厌家长,又离不开家长。家长对孩子又依赖(期望式依赖),又专横;孩子对家长又依赖(寄生式依赖),又冷漠。神经兮兮的家长培养出了神经兮兮的孩子。二者完全对称,很平衡。

21.当前作为教师,我们能做的事情首先不是埋怨学生,而是指导家长,孩子是受害者。

案例51 要学生发言,还是要学生思考?

22.我们到底是要学生积极发言,还是积极思考?其实更主要的是要想办法让学生学会思考。只有学会深入思考,才能真有收获。

23.重要的不是学生发言了没有,而是他思考了没有。可是你怎么知道他思考没思考?可以看表情,可以看成绩,而看发言也是一个途径。

24.我个人主张教师在每个班确定(私下确定,自己知道就行了)几个“标志性人物”(高分生、中等生、低分生都要有),通过他们的答问,检查学生听懂了没有,作为下一步教学的参考。教师应该有本领通过不同层次的提问,把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调动起来。问题提得好,学生自然想说。如果教师没有这本事,问题提得没意思,就不要埋怨学生不发言。

25.课堂是教与学的交汇处,如果单方面指责学生,老师是不是有逃避责任之嫌呢?学生的不爱动脑、不会动脑,可能在很大程度和老师有关吧。

26.让学生学会更深入思考,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27.老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发言本身也是一项极重要的本领。在有些老师的课堂上,之所以学生发言不积极,跟老师这项本领不强有直接关系。

28.如果老师表扬您的孩子上课发言积极,您不必太高兴;如果老师反映您的孩子上课不爱发言,你也不要急于批评孩子,一定要分析一下具体情况,再和孩子一起商量以后怎么做。发言就是优点,不发言就是缺点,这种简单化的二分法是很害人的。

29.一堂课好不好就看教师能不能提出值得学生讨论的好问题,好的问题才能带出好的发言,从而达成好的教学效果。

30.学生课上的发言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解答式”的,一类是“质疑式”的。“解答式”的发言相当于口试,老师出题,学生答对了,于是教师接着往下讲。这种发言的主要作用是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学生是被动的。“质疑式”的发言价值更大一些,因为这是学生自主发出的疑问,对教师不但有启发性,有时还有挑战性。

31.如果有一天我们学生的发言问多于答,教师答多于问,那就好了,就说明学生真正开始主动学习了,就有点素质教育的意思了。

32.对学生的课上发言,问也好,答也好,关键是看其“含金量”,有独立思考的发言就是好的,缺乏独立思考的发言就用处不大。而经验告诉我们,能提出新颖问题(从新的角度提出问题)的发言“含金量”较高,其实网上发言和这是一个道理。

感受:

我感觉“说起父母不再流泪”这个案例是一个很值得我们老师和家长思考的问题,现在的我们的做法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情况却事与愿违,因为我们没有深入思考会产生的结果,而且产生结果后,不去反思、改进,所以才让孩子们不懂得感恩。今后,我们老师,同时也身为家长,在做事时,应该多思考今后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如果对于孩子有利,咱们便用;如果不利,咱们便不用,即使短时间内会有效果咱也不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打卡第37天《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王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