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是虚假的温床

“手势”教学是把学生当成了教学过程中只能向教师打手势的被操作的对象,这种教学把教室里的相互对话与日常的相互对话割裂开来,使其成了人的游戏。(静悄悄的革命)

日本佐滕学在阐述“产生主体性假象的温床”这一节时,说日本有许多虚假主体性的教室,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打“手势”。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以游戏里常用的“石头、剪刀、布”的手势来表达意见,如对前面的同学的发言表示赞同,就举“布”,反对的话就出示“石头”,想提问就举起“剪子”。佐滕学说这是一种虚假的形式主义。

在教学中我们很多学校也喜欢搞这 种虚假的繁荣,特别是上公开课,这种形式主义更严重。素质教育已提倡多少年了,但有些老师骨子里就改不了这种习惯。为了迎合上级领导听课的胃口,很多学校上镇、县公开课,把课中的每一个环节打磨得完整无暇,学生上课配合得天衣无缝,几乎找不到什么不足之处。难度大的问题提前指定学生去写好,背诵出来,老师在上课提问时,学生纷纷举手,提前布置回答问题的学生就举左手,其他同学举右手,这样老师就容易分辨出来了。殊不知,这样的课堂,就是少数尖子生在与老师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大多数学生在陪太子读书。这种现象老师把学生看作怎样的存在?他认为教学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这种教学中的形式主义真是要不得,上公开课,老师紧张,学生更紧张,生怕说错了影响整节课的效果,所以老师一提问,学生们就我看你,你看我,大家小心翼翼地举手,成绩差的老师干脆要求其不要举手,只负责听课。大部分学生课堂思维是抑制的,压抑的,不开放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看似完美,其实最没有效果。

公开课上,学生会的就举左手,不会的举右手,这种行为在操作上制约着学生,被迫举右手的学生割舍了思考、情感的多义性、复合性。在这些教师的教室里,那此慢慢思考问题或用不明确的语言描述自己并思考的学生,都会被贴上“理解迟缓”、“发言不积极”的标签而被撇到一边,被老师以达不到所要求的“明晰的”语言和表达力而“善意”地撇到一边。

教学中的这种形式主义应该摒弃,我们要打造一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相互学习的教室。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培育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让师生关系更温馨、更和谐。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是虚假的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