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的前半生》有感——少听周围的声音,多看世界

最近在看《我的前半生》,这本书于1964年,由群众出版社出版,作者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此书是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中所写的“反省式”自传。这本书还没看完,但看的中途把一些很有感悟句子摘录下来,希望在看完后做以整理。
       一、“我的前半生,本是‘无一事可及生人,无一言可书史册’”。
       溥仪作为清朝的第十二位皇帝,也是我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皇帝,他前半生升腾跌宕,曲折离奇。他平静的说,我的一生,本来,没有一件事值得与他人讲,没有一言论可以写进历史,但我有责任去回答世人的问题,我的前半生是怎么度过的。三岁登基,合法在位三年,之后又任伪满洲国皇帝14年,辗转苏联,又流放到改造。在生命的面前,所有的经历是那么的不值一提,在历史的长河里,他显得那么渺小,无足轻重。但他站在一段历史的结点上,似乎有一种负责,站在他的立场上去讲述这段历史。

        感受到的是在历史面前,人的平凡,对那些站在历史长河不倒的帝王肃然起敬,他们有着超乎常人的清醒、毅力与才华,何等风采。纵观溥仪的一生,从慈禧太后一道诏令,他就被历史推进着往前行。一个三岁还没脱离乳娘的小孩,禁锢在紫禁城内,学习的是天子之道,所谓王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他披着王的外套,却不是王,很多事情是他没权力去决定的,就连他了解的这个世界也是曲线的。如果他只是一个亲王,大概也不至如此,他可能有更多的权利去看这个真实的世界,去追求自己的人生。耗尽最具有生命力的年华,回首间,发现自己生活的真真实实又虚虚假假。

       之前看《康熙王朝》,我认为的帝王就是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上,握住乾坤的人。再看溥仪觉得皇帝也不过是普通人,顺应时势,被人际束缚,无奈之下,不免平庸。不管我们是普通人还是皇帝,不应该被出生时的身份所局限,我们可以把自己扮演的角色演绎得惟妙惟肖,行于天地间,不必畏首畏尾,也可以和哪吒一样冲破命运,拿出'我命由我不由天‘气魄。

       二、”那七年间,我拉拢嗜血的军阀,收买亡命的白俄将军,我以清朝的官爵和珠宝赠送效劳的政客,用溢法赏赐死心塌地的鬼魂。在这一切失败了之后,我把复辟希望放在刽子手的身上。“从前对溥仪的认识是浅薄的,这段话其实让我的溥仪这个皇帝的形象更深入。如果看到这里我还认为溥仪是被历史完全推着前进那就完全错了。用阿德勒心理学解释,一个人的人生都是无数个选择决定的,这种选择是此时此刻的,他心里种着复辟皇权的梦。他在用他的人生道路凝聚着近现代社会的变迁。

       在特定历史环境下,这个末代皇帝的充满喜剧与悲剧。他那可笑的、徒劳的为权利挣扎,在他的眼里,原来不是卖国。他认为国土、财富,是他的家财,他只是为了守住自己作为家主的权利。在权力的中心,也容易被陷入权力的漩涡。正所谓当局者迷,处于迷宫的人,很难将自己置身事外,看电影末代皇帝的时候,有好几处让人泪目,电影只是把溥仪当作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人,一个普通人,讲完自己的一生大概也是满含泪水和遗憾!人活一生一定要清醒,少听周围的声音,多看世界,在声音中难免迷失,世界、自然给你的往往更真诚,普通人对周围的人际关系也不必过分看重,“拉拢”,周围人给你灌输的人情世故,只是为了让你与环境相处融洽,这些都只是一种形式,并不是你在环境中泰然处之本质,有时还会羁绊你。

       三、“在那种岁月里,我不懂得羞耻。萧伯纳说过“一个人感到害羞的事越多,就越值得尊敬。””在那种岁月里,在哪种岁月里?在我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看清真实世界格局时,是我沉浸在复辟皇权的梦里时,在我单纯的以为日本人是和我合作时,我做了很多,在别人眼里卖国求荣的事,不以为然,不知羞耻。我对过去奢靡的生活,别人都比我低一等、高高在上的感觉,我坐在龙椅上那些愚昧无条件的臣服,还心有念想。我就像着了魔。

       这段话前后写了很多对共产党人和共产主义的,溥仪复辟时的所作所为,让很多人怀疑,

《我的前半生》记录了溥仪从登基到流亡到接受新中国“改造”等过程,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本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自省书,从中,

《大鱼海棠》里有一句话,这短短的一生我们终将逝去,你不妨大胆一些,攀一座山,追一个梦,爱一个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我的前半生》有感——少听周围的声音,多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