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之际,权臣胁迫天子交出皇位,假托“禅让”之名,而行盗国之实。
“禅让”的名头,已成为权臣篡位自立的遮羞布。
司马炎称帝
司马炎,为司马昭的长子,当年若非群臣力争,晋王继承人的身份,也落不到他的头上。
司马师与司马昭兄弟二人掌控曹魏朝政大权,然司马师无子,司马昭曾把小儿子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
当司马师去世之后,司马昭掌管大权,但心念兄弟情分,便想要等自己身死之后,将晋王之位传于司马攸。
司马昭总是在说,自己是“摄居相位”,又经常言道:“此景王之天下也,吾何与焉。”
天下是司马师的,而自己只是代为管理。不过,反正两个儿子,都是自己亲生的,也无所谓。
臣下固争,言司马炎“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并且手长过膝,非人臣之相,故而,司马炎才被立为晋王太子。
咸熙二年八月,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司马炎嗣相国、晋王之位。
不出三个月,便迫不及待地,迫使魏帝曹奂禅位给自己,即位称帝。
“禅让”的由来
禅让之意,指统治者在生前活着的时候,挑选才能出众者,将首领之位让于他人。
“禅”,意为在宗庙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证得认可;
“让”,即让出首领之位或帝位。
禅让的故事,源于上古时代的尧、舜、禹……
黄帝之后的尧为杰出的部落首领,在位七十年,儿子丹朱粗野闹事,不符合尧心目中的继承人特点。与群臣商议之后,将首领之位让于德才兼备的舜。
舜在晚年之时,仿效尧的做法,民主商议,选定继承人,再次将首领之位禅让于禹。
上古时代的禅让,反映了早期文明中的民主成分,选贤以任能,是主动的行为,并留下“允执厥中”一语,意为言行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
然而后世却将其奉为先例,利用其为自己夺取江山的借口,每每禅让诏书之中,都将尧舜禹的故事拿出来说上一说……
魏晋禅让的把戏
古者言帝王之立,必上应天意,权臣当朝,想要夺取皇室江山,必须要名正言顺,故而,将“禅让”给搬了出来。
汉末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皇帝成为傀儡,曹操死后,魏文帝曹丕于同年便逼迫汉帝禅位于己。
与之相同的是,晋武帝司马炎亦是在其父司马昭去世的当年,便逼迫魏帝曹奂禅位,可说是天道好轮回。
若要帝王禅位给自己,需要上天的应允,表示合乎天意,而上天体现其意志的方式,便是各式各样的祥瑞。
曹丕继位为魏王之后,谯县出现黄龙,饶安县出现白雉,石邑县传说有凤皇集结于此,各种祥瑞异物,代表着上天的意志。
由是,曹丕令汉帝主动下诏,派人持节奉玺绶禅位于曹丕:“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天禄永终”。
司马炎受禅位,采用着同样的方法。
司马炎继位为晋王,当月,于襄武县有一高达三丈的巨人出现,并告诉一个名叫王始的当地人说:“今当太平。”
意即司马炎称帝之后,将迎来太平盛世,此为天意派此巨人来传递消息。
前有曹髦想攻击司马昭,被刺死于车上,魏帝曹奂早已明了自己的处境,没有过多的反抗,便派太保郑冲奉策,主动禅位于司马炎。
司马炎礼让不受,“魏朝公卿何曾、王沉等固请,乃从之。”
朝廷本已是司马氏的朝廷,却偏偏要说成是魏帝主动“禅让”,只是自己名正言顺地夺取最高权力的遮羞布罢了。
泰始元年,司马炎设坛于南郊,文武百官和匈奴南单于等四方来朝者数万人出席,柴燎以烟达于天,表示告与天知晓。
司马炎登基,追尊司马懿、司马师及父司马昭,大赦天下,魏帝被封为陈留王,邑万户,居于邺宫,魏氏诸王皆为县侯……
晋朝的建立,创造了魏晋南北朝大分裂之时的短暂统一局面,却为此后的大动荡埋下了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