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春潮,会是春天么?

——观《春潮》有感

小时候,看电视的时候经常会问大人这么一句话:“这个是好人还是坏人呢?”后来,渐渐明白了,无论是多伟大或者多平凡的人,都是立体的人。所谓的伟人,也和普遍人一样,有着七情六欲,有着日常生活中的一面,以及和我们一样拥有的不为人知的一面。

《春潮》这部电影被定义为文艺片。诚然,这部电影称得上是艺术,无论是剧情安排,人物演技,镜头剪切,还是来自导演和编剧的一些创意,都称得上是艺术。这部电影将人物刻画得立体和鲜明。它用最平凡的人,最平凡的家庭,表现出最深的讽刺,迸发的最大的能量。这是这部电影值得骄傲的地方,同时也是它评分并不那么高的原因。比起现在市面上流行的电影,《春潮》确实并不招人喜欢。它像是童年时期我们都尝过的秀逗,刚一入口的味道已经劝退了一大部分人,唯有坚持到后面,才能咀嚼出更多的味道,并且收获惊喜。

这部电影的情节主线很简单,讲述的是同一屋檐下三代女人之间发生的故事,却也赤裸裸揭示了中国原生家庭中的阴暗面。郝蕾饰演的郭建波是一名报社的记者,在外,她是一个致力于报道社会黑暗面的记者,奔走于各个场所;在家,她始终都保持沉默。她与她的母亲之间的关系很畸形。母亲是一个极度自私和控制欲极强的女人。年轻时,为了能跻身所谓的“城里人”,与当时居民户口的父亲结了婚,之后一直带着女主到各种控告她的父亲是流氓,通过毁坏自己丈夫的名声而最终离了婚。

面对这样的母亲,她选择了不做任何处理。她甚至为了逃避母亲,常年不回家,住在宿舍,并且和一个潦倒的音乐人鬼混。在她的心目中,母亲不仅毁了她的父亲,也毁掉了她心中母亲的形象。她恨母亲,而基于家庭,她选择了沉默。也许她希望这么做,减少和母亲之间的冲突,从而给自己的女儿建立一个好的形象。然而,沉默也是代表了最深的蔑视,她与母亲之间的矛盾,注定无法解开。

而在这样一个缺少母亲照顾环境下长大的女儿,显得异常早熟。这部片中,这个小女儿的形象对我的冲击很大。她与所有的孩子一样渴望母爱,渴望来自家庭和亲情的温暖。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面对母亲和姥姥时不时的冷战,她的成长也受到了影响。就像《狗十三》中的主人公李想一样,年仅十岁左右她就已经学会了伪善。在饭桌上,姥姥又开始了她刻薄的言语,母亲也是一如既往的冷漠。小女儿假装调皮,故意将牛奶洒在了母亲的身上,然后又偷偷地和母亲说:“你赶紧走吧,你走了我姥姥就好了。”还有一次,母亲和姥姥在深夜又开始了冷战,小女儿跑出来说了一句“我怎么听见你们在喊我起床”,姥姥才停下了咒骂。影片中的小女儿很聪明,但那种聪明背后的代价本不应该是她这个年纪所应当承受的。在好朋友崔英子家中,她看着崔英子穿着少数民族的衣服跳舞,她的父母在一旁唱着朝鲜歌,她的眼中有着掩饰不住的羡慕。


反观女主,在像她女儿那么大的时候,日记本里写下的是“我对未来没有什么期待,我在这里出生,也在这里死去”。她与母亲同框的镜头里,永远都是那样一副冷静的表情,然而内心世界如暗流般涌动。也许这样的沉默是为了报复母亲,但我也相信她不也会处理两代人的关系。这样的报复毫无意义,这样的沉默背后都是在伤害自己。就像她在影片中对母亲说的一样:“家庭不是战场,你的胜利也并不荣耀。”

而对影片中的母亲来说,她刻薄自私,不仅操控自己女儿的圣湖,擅自毁灭女儿对自己丈夫残留的记忆,也在试图控制自己的外孙女。

然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恰恰也是受害者。她之所以变成这样,和她自己的原生家庭以及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如今的老太太,在年轻的时候也经历着艰苦的岁月和被压迫的生活。几十年过去了,她却无法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甚至是自己的女儿考虑,而是成为了那个新的压迫者。就像上个世纪的很多女性,一生都遭受压迫和歧视,而自己却又重男轻女,歧视与自己性别一样的人群,这又是何等的讽刺呢。

部影片吸引我的地方恰恰就是这种真实又深刻的讽刺和一个个不注意看都难以捕捉的细节。诚然,看一遍根本无法消化这部电影。要欣赏这部文艺片非常消耗精力,而我也被这些演员的演技所折服。尤其是郝蕾饰演的女主,每次在与母亲冷战时那些无声的力量,掩盖在表情和动作下的心理活动实在是让人肃然起敬。

可以说,《春潮》这部电影揭开了现今众多中国家庭的伤疤。有很多人的境遇和影片中女主相同。在电影中有两个片段,出现了两次女主幻想出的红衣少女。一次是在公交车上,女主望向窗外,从玻璃窗的倒影看到了一个红衣女子旁若无人地在巴士中央舞蹈,然而转头一看发现是一篇虚无;第二次是在河边与母亲一起撒骨灰的时候,那个之前出现的红衣女子又出现在了水里。另外,还有在半夜,女主幻想出母亲变成了羊别人强行带走。这三个镜头,我个人解读为都表现了女主渴望脱离母亲的控制。羊代表了赎罪,结束母亲的罪恶;而红衣女子则是自由的象征。一个被压抑太久的人,内心都会有想做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的冲动,而这也反映出了女主内心的状态。在母亲生病住院神志不清时,郝蕾饰演的郭建波有一段时长7分钟的独白长镜头。我个人不觉得它多余,甚至认为这是郝蕾精湛演技的展示和本片画龙点睛之处。

有多少夜晚,我都夜不能寐,我想躺在妈妈的怀里,但是大多数时间,我都躺在了男人的身边。

好安静啊,你安静了这个世界就安静了,就让我们这样安静地待一会吧。如果你醒来一定会骂我,用最肮脏最恶毒的语言来咒骂我。你总是说我会遭报应,哪有妈妈这样对自己女儿说的。你期待我会遭到什么样的报应?贫穷、孤独、孤儿寡母、疾病缠身……差不多都实现了。还有什么,都说出来吧。

你摧毁的不是一个家庭,是母亲在我心里的形象,所以,无论你多么有难处,委屈,我都不会同情你啊。他多温柔,仁慈,我第一次来例假的时候很害怕,我去找你,你就冷冷地跟我说,怎么来这个了,是那个你嘴里的大流氓教给我怎么叠卫生纸,烧热水给我泡脚,我人生第一次的鼓励和祝福都是他给我的。(片段)

影片的最后,多个场景中源源不断的水流作为本片最具玄幻色彩的镜头也引发了观众的充分思考。我个人的解读是:水与片名春潮相呼应。在母亲因病瘫痪之后,女主在病床前独自向母亲倾吐出所有的话语。而这水,也如同两代人之间的暗流涌动的情感,在那一次释放后汩汩流出。而在此之前,镜头给到了女主沉浸在一个男人的怀抱与爱意之中。这源源不断的水流又何尝不是女主一直幻想所得到的爱呢?水流过地面,在每块地砖的缝隙中穿梭,滋润着女主一直以来干涸龟裂的心田。至于每个场景都出现了水流,是否又暗示着,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是不是无处都充斥着这样的无奈和幻想呢?

来自各处的水流汇聚成小溪,而小女儿在学校中顺着水流一路奔跑,直到水流汇聚到河流之中。女儿不管弄湿衣物,高兴地奔跑到河流中,任凭河水淹没自己的双腿和身体。而这一幕,也和之前女主在撒骨灰的时候看到的红衣女子那个镜头有着微妙的关联。也许女儿奔跑到河流之中也是幻想(毕竟学校不可能让一个孩子乱跑出校门,去到那么危险的地方。而一个心智成熟的小学生也不会无缘无故调到河流中去)。女主自己无法逃离来自自己母亲的压迫,幻想出那个代表自由的红衣女子,也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和她一样能够真正的自由。

我们都清楚中国的家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也许看完此片,会有很多人感叹,也会有许多人愤慨,许多人无奈。我们殊不知,这样的家庭中,很多问题在时间的冲刷下渐渐变成了我们心目中的刻板存在。就像“妈妈天生就是爱唠叨”“父爱如山,只是爸爸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小小的问题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正是因为在多数家庭中都有,这些原本的问题就变成合理的存在了。不会表达,没有沟通,就这样,两代人的隔阂产生,并且越来越深。从前的人只为了吃穿而发愁。如今我们渴望精神上的富足求而不得。这也许就是每一代人都无法逃离的辛酸和悲剧。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为了我们的下一代做一个合格的父母。但仅仅这样,恐怕都是一件难事。

多少年以后,下一个春潮到来时,会是春天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下一个春潮,会是春天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