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水果摊


街尾有一处不大的水果摊,我是熟客,现在再去,它不在了。

生理学有发现,人体有一本领叫“代偿”,身体会尽量弥补某一器官丧失的功能。而我发现,不光器官可以代偿,饮食也有代偿。会抽烟的人,多半是为了减压,尼古丁刺激多巴胺分泌,达到活跃脑神经的作用。而不会抽烟的人,会下意识用一些别的代替,像可乐、咖啡、奶茶、槟榔、火锅、还有水果。

嗯,对的,水果就是我的代偿。一旦去到某个地方,连想都不用想,首先把附近的水果摊侦察一遍。其实大部分摊子,果品的质量差别不大,真正差别的是老板的为人。有些惯缺斤少两,以滥充好,有些报价时故意多算,还有态度冰冷,言语刻薄的。碰到这些,我基本买上一回就彻底byebye。

然而总会有那么一家,是踏踏实实做买卖的,打算做长久的,一旦遇上,我便会成为它稳定的用户。和摊主相熟久了,才会觉得他们态度可亲,人品可信。

三年前,我在街尾的摊位反复买了几次东西,认识的摊主是一对老夫妇,头发花白,五六十岁的样子。见他们  给人切水果、做沙拉,戴一次性手套,干净麻利,认真周到。人的习惯连着人品,我想他们为人应该不差,以后每次都去他们那里。

渐渐有了默契,径自走过去,挑几样,往秤上一压,偶尔抹掉小零头,口头飞快一算,出账单,扫码,走人。全程极高效,不用多一句嘴。偶尔也唠几句家常,他们很从容的笑,不博人同情。

他们是外地人,来这很多年了,一直摆摊,起早贪黑,谋得寻常生活。儿女在外地上班,很一般,今年因疫情大概有震荡。有次见老板娘和儿子视频,她劝儿子放宽心,退一步想,大概那边并不顺吧。我又和她搭了几句,她念叨上了岁数,在这儿无法定居,还租房,有些想家了。

在上个星期,傍晚又去他们的小摊,见外面围了一层人。挑头的是个中年男人,拎着个红塑料袋,情绪激动,后面跟俩年轻的。原来中年人买了一个西瓜,切开后,发现发霉变质了,于是跑来讨说法。老板娘一听,立即答应全额退款。但是中年人不依不饶,说耽误了功夫,不仅要退款,还要赔偿。一来二去吵了起来,中年人暴躁,扬言要动手打人,老板娘只好报警。那个傍晚闹得沸沸扬扬。

过了两天再去,搞起来了大促销。我问,要进新的?老板娘笑了笑,不说话。以后我妈带回几袋水果,跟我讲,有搞促销的,真是便宜。他们也认识我妈,对她说,你儿子喜欢吃青苹果,给他带回去吧。我妈觉得价格实惠,就买了。

水果摊促销完毕,我再去,看见两个年轻小伙儿,有些眼熟。原来是他们,那天跟在中年男人后面。我问,原来的摊主呢?两个小伙子说,转让了,回老家了吧。

自此水果摊的旧主人不见了。我想大概不会有几个人在乎这件事。就像在疫情下,从前云来云往的汽车一瞬间消失不见,谁会在意他们去往世界的哪一个角落?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飞尘和飞尘之间,是相似的。这条街上贩夫走卒,也都是相似的。他们留下的念头,终于被另一粒飞尘变成的最后一根稻草,压碎了。

两个年轻小伙儿特意布置了音响,连上蓝牙,放着十年前的流行歌曲,切开西瓜,跟着音乐律动,自信满满的喊,包甜,包甜!他们也是外地人,试图继续旧主人的路,在这里生存。

我还是没买西瓜,从口袋掏出青苹果,咬了一口,真甜。

你可能感兴趣的:(疫情下的水果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