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读后感——阶级

古代部落之间,胜者将败者作为俘虏,使其劳役的叫奴隶;交赋税的叫农奴。国人和野人就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参与国政和起义的一般都是国人。野人,当国君仁德时就歌颂,暴政时就跑路。最初国人和野人分的非常清楚,但是由于时间的久远,互相通婚,文化互相影响,也就没有那么清楚了。

在古代,职业基本划分为士、农、工、商。“士”是战士,政治上任事,但没有爵位,古代政权军权不分,古代用人会从战士中选拔。战士,也不能全不种地;但是农民确实不服兵役的。工商主要从事生业。在古代,无论什么职业,大多是世世代代都是这个职业。但是后来,古代要种地没地、公家制造的器具不够、经济进步,交换的事情变多;私产制度兴起,你怎么能不让别人改职业呢。而且政治上,任用游士、将战败国家的贵族贬为贫民、通婚,使得古代阶级被破坏。

奴隶起源于异族俘虏,后来加了一个本族的罪人。最开始早起的奴隶是异族,不敢用;但是后来族内压制的时候就用异族人奴隶的免除有两种,一种是法令,一种是赎身。

后来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兴起。那是因为封建社会靠武力,资本主义靠钱。从拳头硬到有钱就有权利,公平了一些,也温和了一些。所以资本主义取代了武力主义。(感觉书上定义的封建和资本与平常理解的不太一样。)人类维持生活的最好方法,不是靠体力取之于自然、夺之于团体之外,而是靠治理剥削团体以内的人。(喵喵喵???作者的脑回路就是不一样。)不可否认,绝大多数的人都是中庸之人,改良制度让大多数的中人成为好人,是比较好的选择。

封建时代过去,社会阶级依靠贫富区分。古代的奴隶,一般不用来作为生产力,但是资本主义兴起以后就不一样了。土地私有、奴隶可以买卖、除了种田还可以干别的,所以奴婢就增多了,主要是因为自己穷,卖身的、卖子的。国家不光不救助,反而认为是利。

后汉有了“部曲”战乱的时候无家可归,属于将帅的士兵;无战事的时候跟其生活。

魏晋有了“门阀”,主要是和别人吹牛b自己是世家大族。寒门世族,仕途优劣悬殊,甚至不通婚。

人类的亲和障碍,乃是民族而非种族。种族的同异在体制上,民族的同异在文化上。体制可见,而文化无迹可求。

旧社会是为最高阶级的,是读书当官的人。除此之外就是要看财力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通史》读后感——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