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复盘的时候,定下了2月要读的一本原版书Start with Why。
这本书的作者Simon Sinek 在TED也有对应主题的演讲视频 Start with why--How great leaders inspire action。
演讲虽然只有18分钟,但基本含括了本书的精华,感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
ps:不过先看过视频的情况下再读这本书,就不免觉得书写的有点啰嗦。
The Golden Circle
全书的核心概念是第二章的 “黄金圈法则”( The Golden Circle) ,一个非常重要且简单的思维模型。
这个圈分为三层,由内到外分别是:Why、How、What。
「why」是做一件事情的动机和信念,「how」是做一件事的方法和手段,「what」则是做一件事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和结果。
“黄金圈法则”告诉我们,开始做一件事情之前,要学会按照从内到外 (inside-out) 顺序进行思考,也就是 start with why。
比如一般的企业在销售产品的时候,都是按照 What-How-Why 的逻辑进行宣传推广:
我们推出了一款非常棒的产品(What)
外观优美、操作便捷、很人性化(How)
想不想试一试?
如果你是消费者,看到这样的广告,或许并不会有太多的购买欲,甚至会嘀咕一句:我为什么要买你的产品?
再来看看另一个版本,将顺序重新调整,用 Why-How-What 的思路,看看又是什么效果:
我们不随波逐流,也不安于现状,在追求创新和寻找突破的道路上永不止步(Why)
我们通过优美流畅的外观,便捷简单的操作,人性化的设计,不断升级用户体验(How)
我们始终秉持着这样的设计理念,近期推出了一款很棒的产品(What)
想不想试一试?
相较于第一个版本,这个版本就显得更有吸引力,特别是 why 的部分,甚至让人有一点好奇和尝试的欲望。
为什么顺序对调,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这或许能从生物层面进行解释:人类大脑结构的俯视图和“黄金圈法则”是很相似的。
The Golden Circle 中的「why」和「how」这两层对应的是我们的“大脑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 掌控着我们的各类情绪,比如对某件事物的信任和依赖等。
The Golden Circle 中的和「what」对应的则是我们的“大脑皮层”。Neocortex 这部分主要负责人类的理性逻辑思考和语言功能。
上文中产品推广的第二版本从「why」出发,首先向消费者阐明 “why do we do what we do”,就是充分发挥了“大脑边缘系统”的作用。
在情绪上引发共鸣,使得消费者产生了心理认同,觉得产品是可信赖的。
而不是第一个版本中一上来就给出个「what」,人类“大脑皮层”还得思考权衡一番,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要购买它。
The goal is not to do business with people who needs what you have.The goal is to do business with people who believe what you believe.
这也是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观点:People don't buy what you do, they buy why you do it.
产品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背后的设计理念,获取消费者对价值的认可才是最重要的。
start with why, know how, then what
A WHY is just a belief. That's all it is. HOWs are the actions you take to realize that belief. And WHATs are the results of those actions--everything you say and do.
It's not just WHAT or HOW you do things that matters; what matters more is that WHAT and HOW you do things is consistent with your WHY.
在 Simon Sinek 此书之外的另一个 TED 演讲还提到一个概念 #The Trust Gap#。
比方当一家公司规模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因为薪酬、环境、评价等外部结果被吸引进来,「why」往往就变得越来越模糊。
直到某个节点,两条平行线开始分叉,鸿沟也由此产生。
The Split
If you don't codify, clarify and deploy your why, you'll have an unsustainable business model and no competitive advantage.
也就是说,企业对「why the organization exists」这一点必须足够的清晰明确,否则就很容易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为什么而出发。
不仅仅是企业,个人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如果不注重 Why、How 和 What 三者的一致性,最终也很容易偏离最初的目标。
比如我在2018年立新年 flag 的时候特别雄心壮志,一年读完52本书。但未曾想过:为什么非得是52本?打算用什么方式完成阅读计划?想要获得什么样的效果?
最后也可想而知,一半任务都没达到,读过的书也都不记得内容。
也就是说,在「why」都没有搞清楚、搞具体的情况下匆匆行动,无论中途采取的是什么方式「how」,结果「what」一定好不到哪里去。
再具体一点,就拿这本书来说。在决定读的时候,我的第一直觉是从最外层的「what」开始,且缺少「why」的环节:
我要在这周读完这本原版书(what);
保证每天能至少读两个章节(how);
实际上,前三天的阅读计划如期进行,但是到了第四天就难以坚持,变得不耐烦,总是忍不住看读了多少页,而不是思考这章讲了什么。
我并没有想过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为什么选择读这本而不是其他的书?(改善思维习惯,提升认知方式)
为什么选择分天的方式阅读这本书?(因为一直都是)
为什么一定要每个月阅读原版书?(保持有英文的输入和输出)
这一通「why」问下来,我发现了两个问题:
在我的潜意识里,“从头到尾一字不落的读完”比“从中学到了什么东西”看的还更重要;
目前英文学习方式有些单一,我已经很久没有听英文广播、看美剧,或者是张口练英文了。
如果不是因为 start with why 的自问自答式剖析,我甚至没有发现自己处于这样的一个状态。
在接下来的几周,对自己提几个小要求:
一是对阅读方法上要进行优化调整,以学习需求为出发点,时间分配上要有侧重点。学会放过自己,可以跳过的章节大胆的跳过。
二是加大“听”方面的输入,比如在做杂务的时候打开 podcast 当背景乐听。订阅的 NPR系列节目,比如 How I built this 可以听起来。
加大“读”和“说”方面的输出。把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很有启发的章节或者段落,摘出来读一读,在“荔枝”播客上记录更新。
三是从此刻开始,有意识的加强「start with why」的思维训练,多问问,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要这么想?为什么要这么说?
深挖每一个行动、每一个想法背后的 WHY,不断的提升改进思考的能力。
以上就是今天的思考和分享。也期待给我留言,告诉我你的所思所想,分享你的喜怒哀乐,期待碰撞出更多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