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最大化的结果仍然是要趋于价值补偿等于代价以及小我与大我的统一

          有网友说:“自己以为某物值6元,结果它才卖5元,我当然可以买呀”。

        知道为什么说这未必是明智的行为吗?听说过机会成本吗?当外部没有制约有更好选择,比如市场价才1元时,你自己以为某物值6元,结果它才卖5元,你就当然可以买了呀?我上面为什么要从主观的效用价值推演到市场的社会价值制约?就是认识到价值不仅仅是主观的还存在着客观因素,当你作为消费者只选择主观效用补偿价值L大于代价T时,是否考虑到失去的效用代价T有更小的选择?补偿最大化代价最小化永远都是人类行为趋利的驱动力,所以,我们不仅仅是只看到主观效用的价值≥客观付出的代价,才作出价值选择,还应该是从客观付出的代价的比较中选择更小的价值耗费,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货比三家的原因,否则,就可能出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情况!这个其实就是没有提升需求层次的思想觉悟!把消费者从满足身体生理上的本我基础上的较低层次的需求进而提高到社会需求层次的境界,一个人或社会组织为什么会在自产自足或消费绝对剩余时把相对于自身系统过剩的产品,去当商品以社会交换形式卖出去获得货币回报或送人获得别人的好感交换利益或增进友情的非货币回报?就是因为他们懂得利用资源配置个人的本我与社会超我之间的关系来提升人与人之间资源更大的优化,而不是把一些可能保质期较短易变质的货物私藏堆积起来烂掉失去对人有用的使用价值,就这点而言商品交换也的确是社会进步和合理配置资源的一个必然进程。交换是一种使用价值对另一使用价值的交换,非货币形式的交换在供给侧角度看来虽然好像是单方不得利的分享,但分享相对于自己即将失去使用价值或不能带来效用的物货给朋友以及有共同利益关系的人时,人们会记得自已的恩惠,这种恩惠暂时尽管不能及时得到回报,但是一旦在时机条件形成时它的回报就能产生,不过,前提是这种分享的东西必须是的确对对方有使用价值,否则,被分享或被动接受的一方就未必会认可它的价值!

当一个人能把自我的价值从身体生理本我这个小我的需求层次标准提高到社会超我这种大我的需求层次的标准,并把社会需求层次标准大我与小我一统和谐时,那么,上述所说的主观效用表现在本我这个小我的补偿价值L与代价T的L>T的现象就会消失,这个是在比例上本我小我的价值比例因为超我大我的增长在自我的价值L中的份量减少了,从而使L>T的现象又趋向于L=T的心态,这也解释了一些巨富与伟大人物追求的需求目标比一般的平民百姓的需求目标更着眼于社会价值而相对于本我价值忽略甚至是无视的原因,当然,过度以社会价值为目标而追求功利是忘本的,这样也不是健康的价值,只有主客一统心物合一才是健康的人生价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价值最大化的结果仍然是要趋于价值补偿等于代价以及小我与大我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