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不确定的时代培养孩子

各位家长朋友,大家晚上好,我是云舒,是一名一线的辅导员,从2005年至今,已经带了15年的大学生了,同时我也是一名生涯规划咨询师,帮助很多朋友解决了他们在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中的困惑,咨询时间超过1000小时。从15年起,我发现大学生的发展问题很多都是来源于青少年,所以我就下移,开始帮助青少年,同时也做个体咨询,帮助家长和孩子了解性格,天赋才能,从而给孩子的发展更好的助力,在孩子高考填报专业方面予以指导和帮助。

虽然想分享的内容确实很多,但是经过思考,在2020年这个百年不遇的特殊时期,我想从一个生涯教育者的视野,站在一个大学老师的角度,在最后一公里,把孩子们从学校送到社会上这样一个特殊阶段,同时也结合我自己陪伴女儿走过来的19年,真诚地希望把一些坑提前给大家指出来,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希望各位朋友少走一些弯路。所以我分享的题目是:如何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培养孩子?

第一:父母要学着放下焦虑

这些年,家庭教育似乎成了一个热点问题,所有人都在提倡父母要学习,但是究竟学什么?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前不久,有个家长勇敢地从家长群里退群的新闻还引发了轰动,因为现在家长的角色成了需要跟着孩子再重新上一遍学。咱们济南还好,像北京上海一线城市,比如北京的海淀区,简直为了孩子的前途不是仅仅买个学区房的问题了,而是为了孩子父母先学各种奥数班,然后再教孩子。找我咨询的家长也是前所未有的焦虑居多。

为什么是学着放下焦虑而不是放下焦虑呢?因为我自己也是家长,孩子目前正在申请大学。所以我深有体会,放下焦虑不是通过一次两次咨询,听几次讲座就能放下的,它同样需要学习,需要时间。理念要改变,行为要实践。上个月有两个家长咨询,一个是孩子现在刚上幼儿园,一个是孩子今年上小学一年级,却都已经在为孩子焦虑。前者因为孩子无法读重点小学,焦虑要不要为了孩子换一个城市;另一个周末早7点预约咨询,我说你说话声音小一点,别把孩子吵醒了,结果她说,7点半就上舞蹈课了,别人学,咱也不敢不学,九点半下课,10点半还有英语,周日早上还有画画。可是她在咨询过程中主要透露的全是个人的焦虑,委屈和无助。说别的孩子都考100分,而自己的孩子才90分出头,在班里已经是倒数了,希望我给与指导。

今年因为疫情,不曾想我居然成了陪读母亲。让我也有了时间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父母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为什么现在亲子冲突大?很多的文章都在说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而我的观点是不仅有家庭因素,更有社会原因。这些年我们国家走改革开放的道路确实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却也因为发展的太快,以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现在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对成功的定义都是要挣大钱,所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要上大学,好大学,往前推就要上好的小学,还要名列前茅,不仅学习要好,还要全能,会钢琴,会画画,等等。社会发展太快,对成功的单一定义造成了整个社会是浮躁的,父母本身工作压力大,从众的心理又导致我们对孩子的要求也是水涨船高,总害怕自己的孩子不优秀,以后没出路,耽误孩子的发展。前几天,清华大学的某教授做了一篇演讲,大概的内容是我终于接纳了我的孩子是一个普通人,然而第二天,马上就有文章骂她矫情,说她的孩子本身平台就很高了,她根本不了解一个普通人的孩子的困境。

作为一线的辅导员和青少年发展咨询师,我想告诉大家两个事实,一个是现在中学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很多学习好的孩子到了高中突然就不上学了或者抑郁了,大学生也是如此。虽然原因很多,但是我们想过没有,其实我们的孩子将要面对的时代环境比我们要复杂的多。变数太多,就像突如其来的疫情不就给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吗?那么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支撑人生存、发展的最大的力量是什么?我想是对生命的热爱和强大的心理。所以我们不要总想给孩子提要求,而是要先理解孩子,同时也要善待我们自己。当我们静下来请思考,我们的父母当初对我们的要求是什么?我们是否达到了他们的要求?其次,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10年后,20年后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有钱?健康,快乐?当看见这几个选项时,想必大多数朋友不会把有钱作为对孩子的期许吧?还有当下的你快乐吗?如果你平常工作忙,孩子上学忙,周末时又都疲于奔命,你快乐吗?你的烦躁会不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她的情绪不稳定,会不会影响学习?然后您又焦虑,这种情绪又会传染给孩子。这就是一种恶性循环。不确定的时代对我们的要求是终身学习,所以在我看来,作为父母,我们是要学习,但是我们首先要学的是一种如何正确帮助孩子应对变化如此大的未来的教育理念。只有拥有了正确的教育理念之后,你在培养孩子方面就有了一定的定力,不会被急功近利的教育形式所裹挟,当父母有了安静的心,孩子才会有平稳的情绪,才会稳定的学习,她的后劲也会逐渐展现出来。

所以在对待孩子学习的问题上,我们切忌“贪”。低龄孩子需要培养的是习惯。比如幼儿园时期,培养她条理,遵守时间的习惯等;小学一二年级,最重要的是学习习惯的建立,包括独立完成作业,读书习惯,时间管理等等,如果父母自己亲自培养最好,如果做不到,一定和养育者要达成共识。倘若老人和你理念不同,还不如下午把孩子送到小饭桌,因为那里会有专门的老师监督孩子先完成作业。再比如读书,周末,可以带孩子来书房,图书馆,这种安静的环境对于静心读书是很好的,还可以每月带她至少去一次新华书店,那里的氛围也会对孩子起到很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至于各种兴趣班,则要根据孩子的天分有所取舍,周末要保证我们自己和孩子的休息时间。你给她报舞蹈班,或许还不如全家一起去爬山,春天感受大自然蓬勃的生命,秋天感受生命的短暂,冬天则体会“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憧憬,还能让孩子在爬山的过程中体会坚持的快乐。

其次,就我们后续跟踪发现,大学毕业之后发展好的学生,大都具有共同的特征,这点和咱们至慧父母群倡导的也非常一致,就是这个人踏实,厚道,也就是做人方面很让别人信任。很多单位找我们直接推荐学生,不是强调专业和学习成绩,而是强调这个学生要踏实,能力不够企业乐意培养,企业怕的是刚把他培养出来就跳槽跑了。你看,做人永远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做人不需要在课堂中学,而且做人和一个人的学历高低也没多少关系,这种品质更多的来自于家庭的熏陶。自私自利的父母肯定培养不出来助人为乐的孩子。如果一个研究原子弹的是一个品质低劣的人,那他对于社会的危害才是巨大的。做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比如孝敬老人,尊重他人等等。在这方面,我自己也有做的好的地方和做的差的地方。举两个例子:比如善待每个人,我们小区的传达室的大爷,清洁工还有收废品的人都和我们家很熟,所以孩子也学会了不以身份看待他人。前几天我去拿外卖,回来随便说了一句外卖小哥是个老黑。她非常严肃地批评我看人用有色眼镜,有种族歧视。差的地方呢就是感恩教育做的很不到位,现在想来,做人 的良好品质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需要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但是给孩子立规矩却是孩子越小越有成效。幼儿园和小学4年级以前是建立规矩有成效的时期,因为现在的孩子进入叛逆期比较早,有些孩子4年级可能就不太听话了。方法呢是父母的示范作用远远胜过空洞的道理。因此建议在孩子小的时候,带着她一起参加一些义工活动,不仅能开拓视野,而且是一种很好的思想教育。

第二:和睦温馨的家庭,是培养出好孩子的关键因素。父亲的缺失是目前国内家庭教育的一个重大问题。在中国,我们的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家庭教育很多都是母亲一个人的事,父亲大都认为他的职责就是挣钱。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曾写过一本有争议的书,但是有一个观点是正确的就是现在30多岁的男妈宝特别多,其中有个原因就是很多男孩的成长缺乏父亲的陪伴,其实女孩也如此。孩子的教育是不可逆的,即使后期再补,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期。其实父亲的参与能更好的促进孩子的成长。父亲能带给孩子的安全感、勇敢、考虑问题的思路是母亲给不了的。所以如果你老公乐于带孩子,您千万别挑剔他,有的咨询者一方面抱怨自己辛苦,可是同时,又嫌弃老公带孩子时不知道教孩子东西只是陪孩子傻玩。你看是不是很矛盾?

家长朋友大家好,昨天云舒老师主要从学着放下焦虑和和睦的家庭建立两方面谈了个人体会,今天我们再来听她分析教育的难点以及如何解决:

第三:从来没有一种一劳永逸的教育方法,教育难就难在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孔子早就指出“因才施教”,这四个字是教育的绝对真理。而因材施教就是要了解孩子,读懂孩子,我做生涯教育,其实很核心的部分就在于探索性格学,帮助来询者找到他的天赋才能和性格特征。其实每个人天生就是不同的,他是一条鱼,你非要让它学习爬树,它只能是失败。性格是天生的,不同性格类型的人适合的发展路径不同,学习风格也不同。比如性格外向的人在讨论式小组学习时会学的好,而性格内向的人更喜欢独立思考;有的人擅长框架型思维,他听课时需要先了解整个架构,有的人就擅长细节,需要有事实来帮她做判断。有的人出去旅游啥也无所谓,有的人出门就特别挑剔,所以父母如果能学习了解孩子和自己的性格特点,对于亲子的交流沟通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增进夫妻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在这一点上,我自己的孩子确实很受益,在国内学习生涯规划的时候,经常听到说国外做的多么好,其实今年因为疫情的缘故,给了我近距离观察中西方教育差异的机会,我也想分享些自己的感受。国外虽然有生涯规划课,但是更多的是测试,老师也不见的讲多少,他们主要是通过倡导做义工(高中学生必须够40小时才能毕业),老师也不会太多的指导。我的女儿可能正是受益于我专业性的观察和了解,她在绘画方面很有天赋,语言表达也很好,她的创造力我一直很注意培养,所以她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就是做一个设计方面的专业性人才,凡是专业方面她一直很钻研。而我接触了她的几个同学,发现其实也没有什么目标。接触了一些当地华人的孩子,其实也没有多少规划。通过这件事,我想表达的是,我们国家这些年重视读书,重视学习,一直也在探索努力,有些事情虽然起步晚,但是做的很不错。很多事情不能人云亦云,而是要自己亲身去了解才有发言权。不过通过听孩子的网络课,我发现国外的老师比较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结合前面讲的做人的规矩,我们国内一直讲尊师重教,所以我们的学生很少表达和老师不同的观点。而国外教育不同,老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观点。有这么两件事,一件是孩子在高二时因为校长的误会,主要是文化差异而起了争执,我当时看见孩子据理力争就担心校长会不会给她扣帽子,但是事后却发现并没有出现任何对她不利的情况,教务主任还说,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就是要让她表达观点。今年还发生了一件事,孩子有一天比较忐忑,说她在作业中反驳了老师课堂中的观点,老师会不会给她比较低的分数。结果老师反而给了她高分数,表扬她的作业很出色。我分析为什么我的女儿一直有自己独立的想法,或许是得益于我们的教育方式。我们家会经常讨论问题,虽然常常也会不欢而散,但是无疑通过讨论发展了她的思考力,这是我觉得自己比较好的做法。学设计最重要的就是创意,她昨天熬夜做的设计作品可能今天就要全部推翻重来,她父亲说,孩子选了一条比较难的路。我说,通过这次华为被美国制裁的事情,国家在19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提出,要走自主创新的科学之路。创新思维将是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必须的能力。创新本就是很难的,因为是从0到1的过程,但是在不确定的时代,创新又是必须的。知识在互联网搜索一下就可以找到,但是创新的思维却是要培养的。在别人的土地上建房子,突然有一天人家把土地收回了,你建的房子越高损失将越惨重。我们的国家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也是一条创新的路,遇见问题也会调整,所以没有一种方法是一劳永逸的,教育也是如此。只有了解孩子的特点,才能帮她设计符合她的发展之路。

第四:未来的时代是个体崛起的时代,机器人的出现会对传统工作有很大的冲击,所以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天赋使命,并且树立个人品牌,时代的变迁对教育也有了新的要求;创新力,思维力,学习力等才是决定未来一代发展的关键密码。能力固然重要,但是良好的品质才是决定一个人发展的基石。这也是至慧父母所倡导的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奠定好孩子做人的目的所在。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都是好的,国外的教育也不都是好的,所以我觉得要用鲁迅先生说的“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发展的硬道理。最近我在一个圈外的平台上学习,创始人的愿景是多年以后,许多人可能不需要上大学,直接在圈外就可以学到想学的知识,昨天全球慕课论坛刚在北京举行,只要想学习,足不出户就可以学到名校的课程。那么想一想,我们的孩子需要的是什么?需要的是探索这个世界的热情和战胜困难勇气,需要的是自学能力和自律的品质,还需要有包容世界的胸怀,或许这些才是我们应该培养孩子具有的。

我们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就像我们做其他事情一样,我们也是在学习,摸索中争取做好的父母。但是也因为是第一次,即使学到了一些理论,然而时代环境不同,价值观不同,孩子不同,也许孩子依然无法达到我们的要求。但孩子的未来毕竟是要靠自己走的,我们只能引导而不能控制。

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曾说“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所以,我所信奉的教育理念就是,为了能让孩子独立在社会上生存,遇见困难能坚持,有烦恼能找到朋友倾诉,那么我们就要学会放手,引导而非控制,让她尽量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错误中学习成长,而我们父母把我们要做的事情做好,我们给与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长情的陪伴以及理解下的关爱。记得有咨询者问我,没有时间怎么办?我说,想挤时间总是有的,陪伴讲究的是质量而不是时间的长短,每天和孩子做些她喜欢的事,每天聊聊天,别张口就问学习,而是讨论她读的书,玩的游戏,她的同学关系,一起看个电影然后交流交流,都是陪伴。

再次感谢书房给我这次分享的机会,经过审核,我也加入了智慧父母导师队伍,希望以后有机会把生涯规划的知识分享给大家,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自己,读懂孩子,实现我们和孩子共同的幸福人生。谢谢大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在不确定的时代培养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