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哲 | 秋叶飘零背后的哲思

本文参加“秋冬的记忆”联合征文“秋之韵”

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记得孩提时代自己躺在碾场的土堆上仰望着闪烁的星空,心里在遐想:人这一辈子什么时候才能活到100岁呢,这时间也太漫长了吧!殊不知,人生如烟,不知不觉已是,秋风不懂落叶愁,霜染青丝已白头。回首往事,一切仿佛发生在昨天。


网图  侵删

深秋的早晨,我像往常一样到小区西边的森林公园去晨练。走在路上觉得些许凉意,那些来往的晨运者身上已经看不到短袖、短裤,都已添加了款式不一的外套。一夜之间气温骤然下降了不少,就在林间小道上落了一层凋谢的秋叶。秋天,真是一个“变脸”的季节。

于是,我顺手捡起一片泛黄的秋叶,端详着它那离开母体时的模样,再也看不到盛夏那种沉稳优雅的墨绿。在林间投射的斑驳朝阳下,我注视着手中的叶子,沉浸在落叶的遐思中。

此刻,油然想起了朱自清散文《匆匆》里的一段话。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还呢?是啊!他这些简洁的文字里蕴涵着深刻的哲理。

以下是我对大自然一些现象的哲思,在此予以分享。

01、对客观现象的认知

“落叶”这个概念,自从懂事以来,已经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根深蒂固。因此,我们在形象上把这种现象认定为落叶。也可以说,人类在不断进化的历史长河中,对一些比较熟悉的客观事物进行感知经验的积淀与延续。那么,我们通过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辨别和判定这些客观事物呢?

简而言之,主要是依靠我们自身的感觉器官和意识的相互作用来加以辨识,对一些未知领域的感触和认知。契入的主要原理是:眼睛、事物、意识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事实上,对能知的心(主体)和所知的境(客体)二者的相互观察、辨析而存在,它们彼此之间相辅相成,相对存在的关系。

我们一贯地认为所有的事物是真实的,但经过一番切身经历之后会发现,过去认为真实的东西,在后知后觉中又会觉得它好像没有那么真实。一般来说,我们被一些客观事物牵着鼻子走,是因为自己无法觉醒而去扮演那种当局者的角色,而极少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与甄别事物表象背后的本质属性。

哲学家叔本华在他《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对现象的诠释是:世界是一种意志的表现形式,但它在形成“现象”之前,却必须通过时空及因果律的关系,在某种独立特定的形体上呈现。表象的世界,是我们的经验世界和认识世界及一切科学的生成世界,在这里,事物化成各种不同的形象而呈现,故被称为现象世界。


网图  侵删

02、现象世界的内在迁变

一般来说,多数人以为现象世界是一成不变的真实存在。从宏观的维度而言,只感知到一些粗大的变化。比如:四季的更迭,日出日落,阴晴圆缺等这些比较明显的改变;只有看清微观的基础上,才能洞见事物的真实面目。但是对那些细微的内在变化,所觉悟的几乎微不足道。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深入观察与了解,甚至置若罔闻,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创立的需求层次理论而言,一般人局限于对生活的基本需求,而持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懒得去专注和探究那些事物本质性的智慧。拘泥于温饱、健康、社交这些基本保障外别无他图。

诚然,事物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同样,一片叶子也有它的盛衰和存有的因果规律。

每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际,嫩绿的叶子遍布在枝桠间,长满青春的气息。在春风的吹拂下,争先恐后地开满了枝枝桠桠,为一年之计的春天点缀了精彩,平添了几分勃勃生机。

炎热的夏天,密密麻麻的树叶纵横交错,枝繁叶茂,不留一点空隙。宛若一把偌大的伞盖,不仅给人们遮住了火辣辣的太阳,而且人们还在浓密的树荫下享受炎夏的清凉。还能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为大好河山增添无限生机。

秋天的叶子真是五颜六色,形态各异,有红中带绿,又绿中带黄。如果你细心观赏,便会发现它的独特美。叶子在无情的秋风中舍不得离开大树,一旦到了离别的时刻,树也处于无助,无法挽留。

树渴望叶子归来,它不忍心失去它们,给自己留下太多的伤感。如果能够挽回,它会真心地呵护属于它的每一片叶子。我们生活在自然界中,更应该去亲近自然,敬畏自然,探索感悟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为在大自然的本体中,一切事物都是平等无二的存在。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代表作《理念论》中阐明。世界分为感觉中的自然世界和理念中的超自然世界两部分。他对现象世界的观点是:由于感知的世界,总是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的,人们对他的认识因时、因地、因人、因情而异,因而感觉世界是不真实的。


网图  侵删

03、落叶归根的底层逻辑

落叶归根,在风吹日晒的腐蚀中化为尘土。飘零的树叶在大地的怀抱中睡去,完全与大地融为一体。犹如一滴水与大海一样,之前是彼此独立的一滴水和一片海,融入之后成为一体,再不是一滴水,而是整片海。已经完全超越了大、小之概念的局限性。

诚然,叶子的生命终结发生在何时,一般人无从晓得。也极少从落叶的现象中领悟到什么,也许偶尔会有人赏着轻轻飘落或随风飞舞的秋叶,萌生一种伤春悲秋的感慨,看到的是一幅凄凉之美。

其实,在大自然看来,我们的生命与一片飘零的落叶在本质上没有多大区别,人只不过是在世间所驻留的时间比叶子稍长一点罢了。事实上,人类生命的因果循环也是如此,人起初向死而生,最终向生而死,生生世世轮回不息。生命的本体不会因失去什么而减少;也不会得到什么而增多,是本自具足的圆满智慧。

深秋,一片落叶的离去或者化为尘土,就意味着它短暂的休憩。虽然我们暂且看不到叶子有形的形体;但是,它的生命体依然深藏于大地。待到来年春天万物复苏之时,再次爬上树梢重新绽放生命的精彩,在百花争艳的春天,庄严宣告叶子生命相续的示显。

也许,有些人读到此处,对我所认为的观点嗤之以鼻。试想,倘若叶子的生命得不到来年春天的重生,那么,秋天飘零的落叶就会成为一去不复返的虚无。依如此的逻辑推理,一切的落叶既然都一去不复返,就意味着第二年春天,树上就不会出现一片绿叶,春天永远是一片荒凉的世界。

因此,树上富有生命力的叶子的重生,它生于树枝,生于树干,生于树根,生于大地,生于自然……由于它们皆具万物本质的“活”性,因此无中可以生有,一切皆有可能。从生命的同一本体推理,即是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虽然事物的现象已经消失,但“理”的本质依然存在。

哲学家荣格也在他的《无意识论》中阐明,他认为的集体无意识是一个储藏所,它储藏着所有那些称为原始意象的潜在意象。原始指的是最初或本源,原始意象涉及心理最初的发展。我们很容易地以某种方式感知到某些东西并对它作出反应,是因为这些东西先天存在于我们的集体无意识中。这些原始意象已经超越了个体的感知局限,它无处不在,具有一切事物皆具有的共性。

综上所述。在世间,凡一切事物都在分秒必争地运动和变化着,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我们从中体悟世事无常的迁变性,明了世上没有独立存在的个体,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之原理。

生命存在的真实意义,在于时刻洞察、内省、修正自我,趋于完美。力求发掘自身具有的潜在智慧,去剖析、推理、洞见原本存在于现象背后的一切事物的本质属性。为了能够奉献社会,利益大众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你可能感兴趣的:(秋冬·哲 | 秋叶飘零背后的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