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人子弟,罪莫大焉,慎之!

钱穆先生在1962年香港新亚书院说:“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可事实上,钱穆先生说这话的前60年和后60年,中国读书人并没有多少人读了《论语》,大多国人仅限于知道书名而已,至于内容几乎不涉猎。最多在中学教材里学过几则而已。

学《论语》是初中的事。读到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老师告诉我们: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学习要随时的温习,是件很快乐的事情。当时听了这样的解释,我便不以为然,觉得真是一句不通情理的废话,想想被老师、家长逼着读书的情景,哪里有会喜悦?如果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可能我还会认为孔子比较通达人情世故。

第二句话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话说的也似对非对的,一般人大多靠薪水吃饭的,“富不过三天,穷不过一个月”,遇到了穷的那几天,朋友来家里吃饭,那真是痛苦万分,所以应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惨乎”才说的通啊。

读到的第三句话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老师讲解是: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这样才算是君子。那时我想:如果这样才是君子,那我宁可不当君子,别人对我不起,我不打他不骗他,心里难过一下总可以吧,连这也不可以才算是君子,抱歉,妾实在是做不到。

如果老师根据字面做出如此违反常理,狗屁不通的注释,年轻人怎会不心生反感,心生厌恶,又怎么可能吸引学生继续读呢?做这种讲解的老师,在我看来,根本就是在误人子弟,断人慧命(据说断人慧命下十九层地狱),哪里还配的上“教师“”二字,哪里还好意思讨得薪水?

当我深入了解,根本就不是这么一回事,奈何生命已过大半,谁能求出我内心的受创伤的阴影面积又有多大。推及开来,全国类似我这样受到如此教育的,以亿来计算不为过吧!在学了一堆理性逻辑思维的学生眼里,《论语》简直就是迂腐无用的一堆古人自说自话,哪个会喜欢读呢?再这样误导下去,再怎么博大精深的文化,只怕也会消亡吧?

基于此,我暗下决心,但凡有机会,定要讲明经典之要义,也算功德一件。

你可能感兴趣的:(误人子弟,罪莫大焉,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