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31

阳明学述要(钱穆)


阳明心学大纲(3)

 

 

 

三   致良知


讲王学第三个要叫人想到的,便是“致良知”。“致良知”即是“彻根彻底不使一念不善潜伏胸中”的方法。阳明说: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

原来“致知”只是要此心不为私欲私意所障碍,便只是“要此心纯是天理”。

要此心纯是天理,须就理之发见处用功。

“理之发见处”,即所谓“良知”。

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

现在让我们回看到本书的第一章,阳明子所谓的“知行合一”,岂不即是北宋传下的一个“敬”字?阳明子所谓的“致良知”,岂不是北宋传下的一个“义”字?但北宋以来所谓的“敬、义夹持”,本来分成两橛的;此刻到阳明子手里,便浑化为一了。阳明子《答聂文蔚书》有云:

我此间讲学,却只说个“必有事焉”,不说勿忘勿助。“必有事焉”者,只是时时去“集义”。……其功夫全在必有事焉上用,勿忘勿助,只就其间提撕警觉而已。……夫必有事焉只是集义,集义只是致良知。说集义则一时未见头脑,说致良知即当下便有实地步可用功。故区区专说“致良知”。随时就事上致其良知,便是“格物”。

如此说来,自不至如朱子所谓“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的弊病。先生又说:

孟子言“必有事焉”,则君子之学终身只是“集义”一事。集义亦只是致良知。……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凡学问之事,一则诚,二则伪。

要明得阳明子所谓的“良知”、“知行合一”,和“致良知”,须得牢记着阳明子所谓的“精一”和“纯”,又须得牢记着阳明子所谓的“一则诚”之“诚”。所以讲王学的良知,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尤不得不讲王学里所谓的“诚意”和“立诚”。


附注: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无上心印,也是先生一生修学与智慧的结晶。阳明子曾不止一次强调过这个命题的重要性:“故‘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传习录》卷中)而且致良知还是“吾圣门正法眼藏”(《王阳明全集》卷五),更是“千古圣贤相传一点骨血也”(《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二)

净心斋笔录

2022年3月6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