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弗兰克尔是一个奇迹,他向人展示了在极端痛苦的环境中,人依然有精神自由的可能。

《活出生命的意义》维克多 弗兰克尔

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集中营,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我震撼于书封的简介,因为觉得任何人在这样的苦痛下,选择放弃生命或者被生命放弃都是可以理解并尊重的,我无法想象他需要多少勇气和多大剂量的坚毅,才能应对这些记忆闪回的瞬间。

遭此境遇,“活着”本身就是意义,切身经历让苦难本身变得有说服力,而苦难后的重生,更让人心生敬意:一生对生命充满热情的弗兰克尔,67岁仍开始学习驾驶飞机,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这是如今生活得如此焦虑的我们,所难以企及的对生命的热忱。

当得知此书荣登畅销榜时,弗兰克尔如此回应:我更愿意把这本书看做对我们这个时期困境的一种表达,如果数以千万的读者去购买一本标明能解决有关生活意义问题的书,那说明这个问题一定是当下最急需的。这种说法,也同样适用于我们所处的时代,或许,它适用于人类所处的每一个时代,“为何而活”这句疑问是每个人终其一生求索的课题,而在物质丰盈无需再为“活命”本身所困扰的年代,这句盘问便成为了悬在很多人头顶的焦虑之源。

2019年4月17日,因母亲责骂,在上海卢浦大桥纵身跳下,当场死亡。

2019年4月22日,四川15岁少年自杀前录下的8分钟视频曝光,这段视频他留在这个世界最后的声音。

2019年4月28日,一位绝望的母亲留下遗书,带两名幼子投河,三人死亡

......

我们感慨生命的脆弱,也疑问这种放弃生命的方式是否太过肆意和放纵,虽然我们不曾经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困苦与摧残,但放弃生命的姿态与弗兰克尔笔下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狱友并没无两样:死亡原因并不是因为食物或药品的匮乏,而是因为缺失对未来的渴望和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每当看到狱友吸烟时,我们就知道他已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气,勇气一旦失去,几乎就不可能再挽回”。

透过弗兰克尔的描述,去了解那样一个苦难横生的世界,在研究资料里,暗无天日的集中营生活被划分成清晰的三个阶段:收容阶段的恐慌和极度惧怕;到适应阶段的漠然承受命运的狂虐;再待极少数可以迎来的释放与解放。

第二个阶段,无疑是最强大的炼狱:作为人的情感和尊严似乎早已死亡,而肉身如同“被一层皮和破布裹着的骷髅”,没有未来,没有目标,而痛苦和折磨却将时间拉得格外漫长。在集中营里,让人放弃生之本能的,是看不见的未来也看不见的希望,倘若犯人丧失了对未来的信念,便注定会走向毁灭,而在当今社会的常人,亦然。

生活里,我们也会面对或大或小的噩梦:学业的压力、工作的繁重、老板的苛责、同事的排挤、失业的痛苦、爱人的背弃、家人的不解种种,让人倦怠而又不堪重负,但在弗兰克尔看来:生活并非是佛洛伊德宣扬的追求快乐,也非阿德勒的追求卓越,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

工作(做有意义的事情)、爱(关爱他人)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是我们实现生活意义的途径。凡此种种,人们总会遇到需要痛苦抉择的时刻,向左走向右走,坚持还是放弃,每天每时都要做出决定,要么屈从于命运的安排,要么保持自我内在的自由,这便决定了我们是否会成为环境的玩物,是否抛弃自由和尊严成为环境和命运的囚徒。

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我们很多东西,但唯一无法剥夺的,就是我们自主选择如何应对的自由,也许我们无法控制生命中将会发生什么,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应对的方式,如此,身处何境,我们也不会一无所有!

你可能感兴趣的:(《活出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