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两省的省会城市,历史上曾作为另一个省的省府近百年

近日,南京楼市着实火爆。到南京买房的人不在少数。一打听,买房的人除了南京本地人,很多都是南京周边的安徽人。这一方面说明南京的这座城市的影响力大,辐射强;一方面说明安徽人对南京的认同度比较高。但事情往往不是表向来的这么简单,在南京生活久了,才知道很多在南京的人都称南京为“徽京”。

徽乃安徽之徽,明明是江苏省会,为何称作“徽京”呢?抛开地理因素不说,“徽京”多少有点自嘲自黑的味道。但翻开历史,徽京之说还是有历史渊源的。

这首先要从一个安徽人说起。1356年,濠州钟离(安徽凤阳)人攻克集庆,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作为根据地,朱元璋自称吴国公。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以应天府为南京,作为首都,以开封为北京,作为留都。

朱元璋在定都南京这个问题上其实是很纠结的。他是安徽人,内心深处倾向于定都在自己老家滁州凤阳的,但是身边的很多大臣和朋友都极力反对,后来备选了长安、洛阳、开封、北京、南京等几个建都方案,南京因地理位置更好,背靠大江,且离安徽凤阳也不远,呼声最高,也最终得以建都。

一个城市一旦成为都城,周围乃至全国的优质资源便加速集聚,天子故乡的人更是如此。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南京除了国都,还成为南直隶地区的政府驻地。南直隶与今江苏省、安徽省以及上海市二省一市相当,并以占全国7%左右的面积,养活全国人口18%的人口,而且赋税居全国之冠,文化昌盛,半数以上官员皆出自该地区。该地区就是江南省的前身。

满清入关后,清政府沿明制设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废除了南京为国都的地位,巡抚衙门位于江宁府(今南京)。后改承宣布政使司为行省,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改为江南省。

新设的江南省依旧是满清最富有的一个省。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江南一省赋税占全国三分之一,是清庭主要财源和人材库。

功高一般是要震主的。江南省的庞大和富有,让清政府看到了潜在的威胁,毕竟如果别有用心者依托此地搞个反清复明,那是不好收拾的。


拆分之路势在必行。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将江南省拆分为“江南右”与“江南左”。其中江苏取江宁(今南京),苏州两府首字,安徽取安庆,徽州(今安徽歙县)两府首字。两省范围与今日大致相同,其中江苏包含今上海市。

新立的安徽,在首府选择上遇到了难题。安徽境内比较有潜力的城市有政治中心安庆、经济中心徽州、几何中心庐州(今合肥市)。但仔细分析,以上几个城市并不具备作为首府的优势。安庆府城,无论是位置还是当时的规模均不甚理想;庐州府治虽居皖省腹地,但当时以水陆交通为交通主渠道,规模不够,无险关可据,难以控驭全省;徽州府治(今歙县徽城镇),它是当时的经济中心,但因偏于皖南山区,不能作为政治中心。

所以,在康熙、雍正二朝,为方便总督控驭苏、皖两省财赋和地方政务,安徽布政使司仍寄治江宁(南京),安庆府只作巡抚、按察二司驻地。如此一来,安徽的学子参加乡试(明清时乡试,考试地点在各省省府),都是去南京赴考,南京被称“徽京”似乎实至名归。

省府不在自己的辖地,办事多有不便,而且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行政成本。乾隆二十五年,安徽布政使司迁治安庆府治。安庆正式成为安徽省的省会。此时,南京担任安徽省省会时间近一百年。

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南京从来就不是一个小地方,南京在带动江苏整体发展的同时,也发挥了辐射安徽的作用,尤其是对周边的马鞍山、滁州、芜湖、铜陵、安庆过从甚密,并逐步形成了城市间来往密切的朋友圈。

南京很特殊,腹地广阔,发展后劲充足,而且辐射两省,在全国来看都是不多见的,这也是其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你可能感兴趣的:(辐射两省的省会城市,历史上曾作为另一个省的省府近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