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数据”?

课堂数据感并不是简单的一种教学模式的运用,更多的还是需要让自己真正需要数据,从数据中看到学生的学习。

二次作答

这题我首先让学生从4组线段中选出自己认为可以求出面积的线段组合,然后让全班学生用反馈器进行作答,了解班级学生的答题情况。正确答案是A,只有40%的学生选择了正确的答案,显然学生的答题情况并不理想,于是我让学生进行小组的交流讨论,再进行第二次作答,正确率从40%提高到了64%,这时我挑选A选项的学生进行回答,该学生原来选择的是C,我问他改变答案的理由,他已经能够很清楚的说出EF不是高,求面积公式应该是底乘高,所以不能选。我又挑了第二次选E的同学来回答,该同学通过听完前一位同学的发言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觉得应该选择A,至此,我就告诉学生“是的,我们这题的答案就是A”。

王博士评课完,回家静下来细思,我才明白,这里我犯了多大的错误。

学生进行完第二次作答后,正确率是64%,其实也还不高,而我在采取了一定的教学之后居然没有再次用数据来验证这段教学是否有效,而只是用“我以为”的想法,就告诉了学生正确的答案。难道全班都会了吗?这段教学真的如我预想的有效吗?没有数据支撑,我如何能够找到二次作答后还不明白的孩子呢?难怪王博士会认为好可惜。我的数据感还没有真正的建立,还会不自觉的回到“我以为”的用个人经验来采取教学决策,而不是通过真实的数据来进行教学决策。

再也别用“我以为”来代替学生的想法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以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