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365]7.5荆州沙洲满一百 文武之道今夜尽

7月5日

荆州沙洲满一百

文武之道今夜尽

梁元帝杀掉了兄弟萧纪,把益州和宁州(今四川和云南一带)的广大国土送给西魏宇文泰以后,打算东下建康,住进台城,继承父亲的威仪,神气一番。

去建康呢?还是留在江陵呢?大臣们意见纷坛,发生了争执。

宗懔等四位大臣不同意,说:“建康的帝王气象已经消失了,与北齐只隔一条大江,万一发生意外,后悔是来不及的!江陵的老人传下一句话,‘荆州洲数满百,当出天子’。从枝江到江津,有九十九个洲;最近又现出一个洲来,恰满一百之数。陛下去年即位,正好应验,是偶然的吗?不是的,这是天意。”【553.8下诏将还建康,领军将军胡僧祐、太府卿黄罗汉、吏部尚书宗懔、御史中丞刘彀谏曰:“建业王气已尽,与虏正隔一江,若有不虞,悔无及也!且古老相承云:‘荆州洲数满百,当出天子。’今枝江生洲,百数已满,陛下龙飞,是其应也。”】

元帝要朝臣们再进一步讨论。

黄门侍郎周弘正、尚书右仆射王褒联名上书说:“建康是历代帝王的都城,陛下如果不去,老百姓就不能在帝王之都瞻仰圣颜,会产生错觉,说陛下不过是诸侯国的国王,而不是中国的天子。陛下还是应当顺从四海士民的心愿。”【553.8黄门侍郎周弘正、尚书右仆射王褒曰:“今百姓未见舆驾入建康,谓是列国诸王;愿陛下从四海之望。”】

当时,元帝的臣属大多是荆州人,几乎一哄而起,纷纷指责:“周、王二位家在江东,所以替本土人说话,故意贬低荆州,恐怕并不是为士民百姓着想吧!”【时群臣多荆州人,皆曰:“弘正等东人也,志愿东下,恐非良计。”】

周弘正听罢这话,气得不行,立刻反问道:“建康人要到建康去,用心不良;那么,荆州人要留在荆州,就是好心肠吗?”惹得元帝哈哈大笑。【弘正面折之曰:“东人劝东,谓非良计;君等西人欲西,岂成长策?”上笑。】

第二天,他召集全体朝臣五百多人,宣布说:“我如果要回建康,诸位还有别的想法吗?”经过昨天的交锋,没人再敢说话了。【又议于后堂,会者五百人,上问之曰:“吾欲还建康,诸卿以为如何?”众莫敢先对。】

元帝又下令道:“主张去建康的,左袒!”左袒就是露出上身站在左边,表示同意。当时大致统计,占一半多点。【上曰:“劝吾去者左袒。”左袒者过半。】武昌太守朱买臣看形势有利于这一方,便慷慨激昂地说开了:“建康是国家故都,祖宗陵寝所在之地;荆州是边疆重镇,哪能做帝王的家宅?陛下不可再犹豫,临事不决,会后悔的。我的老家在荆州,岂不希望陛下留下来?若从私心出发,也只是我的家里占便宜,国家怎么会兴旺发达呢?”【553.8武昌太守朱买臣言于上曰:“建康旧都,山陵所在;荆镇边缰,非王者之宅。愿陛下勿疑,以致后悔。臣家在荆州,岂不愿陛下居此,但恐是臣富贵,非陛下富贵耳!”】

这番话说得公正大方,元帝倒也真的动心,于是叫术士杜景豪占卦,却很不吉利。本士劝元帝不要去,背后又告诉别人:“按卦象看,是鬼贼要把皇帝留住的,只是天机不可泄露。”【553.8上使术士杜景豪卜之,不吉,对上曰:“未去。”退而言曰:“此兆为鬼贼所留也。”】

梁元帝反复思索,觉得建康城残破荒凉,江陵却安宁富足,还是不搬为好。只进行了一番人事安排就作罢了。【553.8上以建康凋残,江陵全盛,意亦安之,卒从僧祐等议。】

不久,西魏和北齐的使者同时到江陵聘问。元帝对北齐人很客气,招待的规格高一层。临告辞时,元帝派西魏使者转告宇文泰,要他把益州和宁州的土地交出来,神气很是傲慢。使者回到长安作了汇报,字文泰鄙夷地笑了:“古人说过,‘天之所弃,谁能兴之?’萧绎就是这种天之所弃的人!”随即决定发兵进攻。【554.3魏侍中宇文仁恕来聘。会齐使者亦至江陵,帝接仁恕不及齐使,仁恕归,以告太师泰。帝又请据旧图定疆境,辞颇不逊,泰曰:“古人有言,‘天之所弃,谁能兴之’,其萧绎之谓乎!”】

这年八月,西魏的主将于谨率大军五万从长安出发,长孙俭请他对萧绎的战略作出预测。于谨说:“萧绎大约有三种策略:带着全部人马和财宝,沿长江东下建康,是上策;号召各地出兵勤王,把江陵城郊的人迁入城里,固守城池,是中策;按部就班,一切都是老套套,毫无改变,保守城郭,是下策。三者必用其一。”【554.10长孙俭问谨曰:“为萧绎之计,将如何?”谨曰:“耀兵汉、沔,席卷度江,直据丹杨,上策也;移郭内居民退保子城,峻其陴堞,以待援军,中策也;若难于移动,据守罗郭,下策也。”】

长孙俭又问:“估计萧绎采用哪一种?”

“当然是下策!”于谨毫不怀疑地说,“萧绎不愿迁都建康,因循保守,就是证明。何况他错误估计形势,以为我们和北齐对抗,腾不出手来对付他,不需防备呢。”【554.10俭曰:“揣绎定出何策?”谨曰:“下策。”俭曰:“何故?”谨曰:“萧氏保据江南,绵历数纪,属中原多故,未遑外略;又以我有齐氏之患,必谓力不能分。且绎懦而无谋,多疑少断。愚民难与虑始,皆恋邑居,所以知其用下策也。”】

情报传到江陵,大臣们又惊又疑,不大相信。胡僧佑说:“我们两国不是经常有信使来往通好吗?也没有仇隙呀,他们不可能出兵!”王琛也说:“前不久我去长安,宇文泰可热情啦,哪能突然翻脸呢?”并要求马上到长安去探问。【554.10领军胡僧祐、太府卿黄罗汉曰:“二国通好,未有嫌隙,必应不尔。”侍中王琛曰:“臣揣宇文容色,必无此理。”乃复使琛使魏。】

十月,于谨到了襄樊,和梁王萧詧约定,打下江陵之后,由萧詧当皇帝,土地财富的分配再商量。两支军队然后合在一起,向江陵进发。【554.10于谨至樊、邓,梁王詧帅众会之。】

当警报到达朝廷时,梁元帝正在龙光殿给大臣们讲解《老子》。

他停止讲授,下令城内城外同时戒严。【554.10丁卯,帝停讲,内外戒严。】

王琛出使长安,走到沔口,没有碰见北方的军队,以为一切平安,喜滋滋地派人送信给元帝:“以前的消息全是谣传,我说不会有事的!”元帝很高兴,立即继续开讲,听众都穿着军装,真叫作“打仗读书两不误”,抓得好紧呀。【554.10王琛至石梵,未见魏军,驰书报黄罗汉曰:“吾至石梵,境上帖然,前言皆儿戏耳。”帝闻而疑之。庚午,复讲,百官戎服以听。】

晚上,元帝和妃嫔们登上凤凰阁,仰观天象,止不住丧气地说:“客星窜入翼、珍,荆楚地方会发生灾难,我看要失败了。”听罢这话,宫人们都痛哭起来。【554.10帝夜登凤皇阁,徙倚叹息曰:“客星入翼、轸、今必败矣!”嫔御皆泣。】

陆法和听说北军南来,从郢州(今武昌)渡到汉口,准备进军江陵。元帝派人阻止:“我有办法退敌,你只管坐镇晁城吧。”陆法和已经料到江陵要失败,回城后,把城门涂成白色,穿上孝服,坐在苇席上,沉默哀悼,再也没有出门。【554.10陆法和闻魏师至,自郢州入汉口,将赴江陵。帝使逆之曰:“此自能破贼,但镇郢州,不须动也!”法和还州,垩其城门,著衰绖,坐苇席,终日,乃脱之。】

冬天,元帝巡视外城,周围六十多里,都是木头打桩围成的,下令百姓挑土运石加固夯实。【554.11是日,帝乘马出城行栅,插木为之,周围六十馀里。丙戌,命太子巡行城楼,令居人助运木石。】

还没完工,于谨就攻来了,一把大火,烧得精光。【丁酉,栅内火,焚数千家及城楼二十五。】接着,于谨筑成一道土墙,把内城围住,和城外的居民完全隔断,从此内外的消息就不通了。【于谨令筑长围,中外信命始绝。】

元帝比较冷静,遥望长江南岸的马头垒,有自己的军队驻守,和江陵互相声援,形势还是乐观的。他口里不断吟哦,照样作诗,臣子们也有凑趣唱和的。同时等待外地的援军。【554.11庚子,信州刺史徐世谱、晋安王司马任约等筑垒于马头,遥为声援。是夜,帝巡城,犹口占为诗,群臣亦有和者。】

北军猛力进攻,昼夜不息,城里的人用门板和盾牌挡住才能行走,战斗极其惨烈。主将胡僧裕中箭身亡,军队失去了主心骨。【554.11甲寅,魏人百道攻城,城中负户蒙楯,胡僧祐亲当矢石,尽夜督战,奖励将士,明行赏罚,众咸致死,所向摧殄,魏不得前。俄而僧祐中流矢死,内外大骇。】

叛变的人打开城门,北军冲进来了。元帝带着太子、王褒、谢答仁等大臣退入金城死守,派人和于谨议和。【554.11魏悉众攻栅,反者开西门纳魏师,帝与太子、王褒、谢答仁、朱买臣退保金城,令汝南王大封、晋熙王大圆质於于谨以请和。】

傍晚,金城也攻破了,元帝下令烧掉皇室图书馆,据说这次大火中,十四万卷图书全毁掉了。元帝想投火自焚,被宫人拉住;他非常激动,抽出宝剑拼命砍柱头,剑也断了。他抱住脑袋,痛苦地呻吟:“文武之道,今夜尽矣!”【554.11帝入东阁竹殿,命舍人高善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将自赴火,宫人左右共止之。又以宝剑斫柱令折,叹曰:“文武之道,今夜尽矣!” 】

焚书是“文道”毁灭,折剑是“武道”断绝,他的精神全垮了。

谢答仁劝他突围渡江到马头垒去,可元帝不会骑马;【554.11谢答仁、朱买臣谏曰:“城中兵众犹强,乘暗突围而出,贼必惊,因而薄之,可渡江就任约。”帝素不便走马,曰:“事必无成,只增辱耳!”】

谢答仁要扶他走,王褒却说:“谢答仁是侯景的降将,岂能相信?与其受他的蒙哄,不如干脆投降。”【554.11答仁求自扶,帝以问王褒,褒曰:“答仁,侯景之党,岂足可信!成彼之勋,不如降也。”】

谢答仁请求召集散兵再决一战,王褒也不赞成。谢答仁气得口吐鲜血,怏怏然地告退了。【554.11答仁又请守子城,收兵可得五千人,帝然之,即授城中大都督,配以公主。既而召王褒谋之,以为不可。答仁请入不得,呕血而去。】

于谨要求太子作人质。元帝派王褒亲自送去。于谨喜爱王褒的书法,摆好纸笔,请他写字。王褒的落款竟是“柱国常山公家奴王褒”。于谨在西魏被封为柱国常山公。王褒是梁朝的大臣,有名的书法家,在敌国统帅面前自称为“家奴”,可谓人格丧尽!【554.11于谨征太子为质,帝使王褒送之。谨子以褒善书,给之纸笔,褒乃书曰:“柱国常山公家奴王褒。” 】

无怪乎他一心要劝元帝投降的,而谢答仁也太冤枉了。

元帝骑着白马,穿上素衣,出东门投降。他抽出宝剑,挥手砍在城门上,恨恨地叹息:我怎么会搞成这样子呢!”【554.11帝遂去羽仪文物,白马素衣出东门,抽剑击阖曰:“萧世诚一至此乎!” 〔闔,門扇也。世誠,帝字也。〕】

在投降求生和保持节操名誉的选择中,他是十分矛盾的。

魏国军士押着他,到了白马寺,用一匹劣马换掉他的大白马;一个大块头胡人,揪住他的背,按着头强迫向于谨下拜。萧绎狼狈极了。【554.11魏军士度堑牵其辔,至白马寺北,夺其所乘骏马,以驽马代之,遣长壮胡人手扼其背以行,逢于谨,胡人牵帝使拜。】

谁会料到昨天的帝王,一夜之间,就变成可怜巴巴的俘虏了呢?

当于谨包围江陵时,狱中还有死囚几千人,大臣们请求释放出来,发给武器,戴罪立功。元帝不允许,竟下令一律用棍棒打死。幸而城池很快攻破,这些罪不致死的人才免于杀害。【554.11帝性残忍,且惩高祖宽纵之弊,故为政尚严。及魏师围城,狱中死囚且数千人,有司请释之以充战士;帝不许,悉令棓杀之,事未成而城陷。】

做了俘虏之后,长孙俭问他为什么烧书,他很难过,说:“读书万卷,却是今天的下场,能不烧吗?”【554.12或问:“何意焚书?”帝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

关在监狱是难受的,一天,他向狱吏求得一瓶酒,喝得醉昏昏的,提笔挥成四首五言诗,后人加上《幽逼》的题目。第三首写道:

松风侵晓哀,霜雾当夜来。

寂寥千载后,谁畏轩辕台!①

前两句描写坟场的凄凉,后面是说,人死之后,什么功名事业,赫赫的帝王声威,谁也不会再注意了。这种情绪是靠老、庄哲学和佛家思想培养成的。元帝责怪读书,要不是读书,他恐怕连这点精神力量也找不到哩。

年底,于谨和梁王萧詧商量,决定处死元帝,派人用土袋将他压死,再拿布缠紧,包在蒲草席子里,捆着白茅绳,葬在江陵的津阳门外。同时被杀的还有他的三个儿子。【554.12辛未,帝为魏人所杀。梁王詧遣尚书傅准监刑,以土囊陨之。詧使以布帊缠尸,敛以蒲席,束以白茅,葬于津阳门外。并杀愍怀太子元良、始安王方略、桂阳王大成等。】

此诗见《南史·元帝本纪》。

你可能感兴趣的:([资治通鉴365]7.5荆州沙洲满一百 文武之道今夜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