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游记

规划已久的山西之旅终于成行,合上之前的几次巡游。 不禁感叹“地上文物看山西”所言不虚。千沟万壑的地形保护了三晋大地历史上免于战火的侵袭,比较完好的保存了一些各朝各代的古建筑,让人一饱眼福同时,感叹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然而辩证的来看,这复杂的地形也多少阻碍了当今山西的交通建设和发展,令人不胜唏嘘。

自三家分晋,山西北部作为曾经抵御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的第一线, 见证了太多的历史,白登之围,马邑之谋…于我来说,来到这里, 似乎这些一一得到了印证,这种感觉太奇妙了,好比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此次游历还有一大收获,那就是切身感受到真实的地理。像之前书本上那些熟悉的地名 :上党,中条山,桑干河,雁门关等等,现在有了形象的概念。同时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山西东南部的很多地名都是以阱字结尾。联想起来,安徽合肥一些地名都是以圩字结尾,厦门一些地名都是以厝结尾,这个其实也很有说法, 有机会单独探讨一下。除此我还有了一个新的思考:山西被连绵起伏的山脉分割出来的一个个盆地和平原,而盆地盆地之间如何找到适合有效通行的豁口呢?我们现在有卫星地图,做到这个并不难,但古人是如何于千沟万壑之间精准定位,修建关隘呢? 最后,对于史书中经常提到的战略要地,有了更深的了解,比如雁门关可以阻遏从大同盆地到忻定盆地的入侵,比如大同作为军事重镇,如同钉子一般,扼住塞外游牧民族的入侵。而说到大同,忍不住多说几句,因为真的超出我的想象,印象中大同作为北方煤炭产地以及工业中心,环境污染严重,但是这次所见到的是一个干净整洁,大气开放的旅游城市,有很多来自内蒙,北京,山东,河北的游客。很是出乎意料。 我还专门查阅了资料,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那就是有一部关于大同市长 耿彦波的纪录片,讲述了他到任大同之后,力行革新,保护旧城的故事。 而且传说“”达康“”书记的原型就是他。




















你可能感兴趣的:(山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