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是悖论吗?

今日下午偶间跟好友聊起艺术的完美,不由得思考到深夜,并为即将到来的明天感到兴奋不已而久久不肯入睡,于是决定诉诸于文字让活跃的脑细胞安定下来。

我想就当代艺术来说吧。最开始接触到它的时候,简直无法理解,歪歪扭扭,不知所云,甚至是丑陋不堪的内容都被放在了各种展览的舞台上,这简直是对艺术传递真善美的彻底颠覆。作为艺术工作者可能还会耐着性子去解读一番,作为大众,可就没有这么大的宽容度了。很多的作品在没有文本解释的情况下是完全无法理解的,那么照这个逻辑,是不是只需要储存文本就行了呢?究竟还是语言的力量更大啊,说好的当今世界是视觉的主宰呀,它的作用似乎在当代艺术中不见效了吗?学术界对当代艺术的争议从未休止,河清先生更是直呼当代艺术就是个世纪骗局。再看到最近爆出来的叶永青的抄袭事件,更有宣告中国当代艺术破产的势态。还好我只是个无名小卒,不然我定是会被当代艺术的崇拜者扣上片面、肤浅、功利各种数不清的帽子吧。但又对它充满了好奇,不得法,只能每日茶思饭想,终于算是想出了个观点吧。

很简单,就是事物的多面性啊,最终还是哲学救了我。一旦标准被确立,人们便喜欢对它发起挑战。这是一种反叛精神,或许这就是当代艺术带给我们的最大的思考价值了。因为塞尚的反叛,出现了现代艺术,毕加索的反叛,让自由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杜尚的反叛,让艺术届重新洗牌,等等,都是为了让我们永远鲜活地活着。为什么当代艺术会盛行在西方世界,很大程度上跟亚洲人的教化思维是有关的吧,有时候真的需要一些反叛精神才能突破局限。而精神力量的价值和物质力量孰轻孰重,就是一个物质基础和意识形态的问题。在艺术中,或者我们传统观念里的美术,形态、造型结构等固然是基础的基础,也是一直以来我们所接受的美术训练,哪怕是在当代艺术如火如荼的美国,也从没忘记对学生基础造型及审美能力的培养。但我们对事物的理解,绝不仅停留在原始形态的认识。我们总是有一个认识路线的,先是形态的,再是方法,最后一定会是意识的。我想我是无法再满足于仅仅被馒头填饱的肚子了。回到跟朋友讨论的话题,艺术的完美,我们一致的结论就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完美,世界如此奇妙,完美这个词本身就是个悖论,天地间哪有一物可以包罗万象,穷尽所有呢,如果能将一个方面表现的深刻就是对美最高的敬意了。那么,又何必用传统的真善美的观点绑架现如今的艺术呢。要怪,就怪当代艺术还太年轻,被很多急功近利的人利用了吧,认为不需要吃透规则,就能找到一些巧门搭上快车。天底下哪有这等好事呀,这良莠不齐的现象怕是对当代艺术最大的考验了。但我想说的是,艺术家在学习新规则的同时,也希望观众能得学习一下,能够有一定的鉴别能力,这样才能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啊。

所以说,如果遇上好的作品该是有多么的幸运。有人会提到阿布拉莫维奇了,她的作品《艺术家在场》是2010年在纽约MoMA艺术馆进行的一场为期3个月的展览,展览期间,女艺术家每天在展厅坐上7个小时一动不动,只用她空洞而镇定的眼神与每一个坐在她面前的观众对视。很多人与她对视不到10秒便潸然落泪,说在这个作品中,通过与艺术家的对视,观众面对的是自己的内心,这么看来,这件行为艺术作品可称得上是伟大了。再回过来看这个作品的名字—艺术家在场,突然觉得饶有趣味,如果我们不是跟这位艺术家,在艺术馆这样的特定环境中对视,而是两个人面对面,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想想,还真是件啼笑皆非的事儿。这个想法可一下子就点亮了我,这不就是艺术带给我们的力量嘛。哈哈,既然如此,又何必去执念的讨论它究竟美在哪儿呢?如果非要拿尺子量一量,算出个所以然来,那不就是可以炮制的美了(当然,就今天的观点来说,它也是美的)。

无论是艺术的完美,还是生活的完美,其实只要用心去解读,去理解,都能获得个人的审美体验与感悟。我们所接触到的美的法则或规律,只是在帮助我们更好的获得体验。如果你对当代艺术着实摸不着头脑,那就不去管它了,留给专业的人去帮我们看清吧。如果你对社会设立的标准无法苟同,那就随他去吧。只要你找到你认为美的东西,并在与它交往的时候,会心一笑,不就够了吗。还是得借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洗洗脑,“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的本质”。对呀,我相信美是存在在感性领域的,若真是被一切的条框定住了,哪还有了意识的反叛呢?哪还有崇高的自由和无上的文明呢。可人工智能似乎正在试图寻找美的规则,的确,它寻找的是一般规律性,而内在的本质,怕是机器读不了吧。若真能读了,打住打住,且洗洗睡吧,期待醒来迎接的另一个美。

Cecilia_Z

03.02.2019

你可能感兴趣的:(完美,是悖论吗?)